生了分歧,大部分人忍氣吞聲,但公羊遲卻決定用手里的劍,為滕更找回在朝堂上找不到的“公道”。
于是他便糾集了數人,又用為師復仇的“大義”說服了一些血氣方剛的臨淄游俠兒相助,十余人秘密謀劃刺長安君之事,總算在社日上逮到了機會,誰料最終還是功敗垂成……
公羊遲軟歸軟,最后卻擔下了一切罪責:“此事皆是我一人所為,與諸師兄弟無關,與公羊氏亦無關……”
聽完之后,明月的氣憤差不多消散完了,面上不由動容。
他印象里軟綿綿只會嘴炮的儒生竟然會為了師仇,親自提劍上場想要格殺刺客?:看來自己還是小看了他們啊。戰國時代的部分儒生,與游俠兒一樣仗劍而行,倒是有幾分“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的血性,加上公羊氏一族本就是推崇復仇的,公羊遲會做出此事也不足為奇。
三代之時,血親復仇曾是禮儀,規范著世人的生活,它也是一種道德律令,引導著當時人們的選擇。到了春秋戰國,雖然官方開始限制這種行為,但畢竟去古未遠,民風彪悍,在廣闊的民間,這種古老的習俗得以保留,不管是哪一國,對于復仇都十分稱譽,尤其是子為父復仇,弟子為師復仇,更是全民異口同聲地贊同。
之后到了漢代,隨著儒家公羊派的興盛,復仇更是被鼓吹到了極致,復仇不但不會被懲罰,反而會得到褒獎,三國時著名的獨眼龍夏侯惇,就是因為為師復仇而出名的。
明月也不由出了點冷汗,若他就這么死在今夜的行刺里,說不定齊國的輿情里,反倒會更同情公羊遲一些,難說還會成全他千古流芳的美名……
但動容歸動容,并不意味著他會放過公羊遲。
“你可知此行一旦失敗則必死?“
”不成功,便成仁。“
口中鮮血淋漓,指頭也不剩幾根完好,公羊遲知道此次沒有活命的希望,鼻青臉腫地說出了他的遺言。
“我雖復仇失敗,但我的劍至少曾離公子三尺,也不負師恩了,若公子真的如世人所言,是一位賢公子的話,還望不要牽連師門,勿要牽連我宗族……”
”好,我成全你。“明月沒了戲謔這刺客的打算,反而朝他一拜,而后對黑衣們說道:”給他一個痛快。“隨即便出了門,負手仰望天上彎彎的月亮。
過了一會,一聲悶哼后,黑衣們完事出來了,四人靜靜地站在明月身后,等待他的吩咐。
他們手上血跡未干,明月不用問,便知道結果了,他嘆了口氣,下令道:“將公羊遲的同伙也殺了,然后用劍毀去所有尸體的容貌,使其難以辨認!”
……
”長安君,長安君無恙否?“
匆匆忙忙,齊宮謁者后勝撥開門口的衛士,擠入院子里,見到長安君正坐在這處莊岳之市的小庭院里,對月獨飲,不由大喜,撲到面前,笑著說道:”萬幸,長安君無事!“
”這叫無事?“
明月卻滿臉怒氣,不買他的帳,指著自己扎著葛布的肩膀,還有屋內依然昏睡的趙括,大聲對后勝道:”本公子肩膀被刺客開了一個洞,馬服君之子趙括中了刺客一箭,至今生死未卜,謁者卻把這叫做無事?說的也太過輕巧了罷!“
他一掀小案,發怒起來,揪著后勝的衣襟就要討個說法。
”長安君息怒,長安君息怒……“后勝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本來結束宮中的宴饗祭祀后,他也送齊王和君王后回宮,可以松閑一下,享用新納的妾了,誰料才剛脫去衣服,就有人來報,說長安君在鬧市遇刺了!
后勝差點被嚇得半身不遂,長安君是什么人,趙國太后的寵兒,維系齊趙和平的質子啊!雖然齊王現在決定倒向秦國,但又不想和趙國交惡,將長安君平平安安送回去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