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造車真正開始后,明月再在工坊巡視時才發現,之前他所見的,只不過是日常的小打小鬧。
現在的木工坊才像是一個巨大的制造機器般,緊鑼密鼓地運行起來,吆喝聲、鋸木聲、刨子的摩擦聲、錘子的敲打聲,叮叮當當吱吱呀呀不絕于耳。而輪人、辀人、輿人等六個不同的工種,乃至于數十個世代相傳手藝的百工家族,都只不過是這個大機器里的小小榫(sǔn)卯……
明月看在眼里,暗暗點頭,精細分工、集體勞動,最后再將做好的各個部件統一組裝,這種酷似后世大工廠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就是官辦手工業的優點了。
因為有國家撐腰,資金雄厚,眾多高水平的工匠被強制集中到一塊,這就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官辦的手工業一旦開動起來,其規模可不是小家小戶的小作坊能比的。
不過這種官營手工業也弊端多多,比如貪腐嚴重,層層盤剝,在生產上不計工本,不惜浪費,導致生產率低下,官僚衙門式的經營管理,更是遺害深遠,百工們因為被束縛了自由,生產積極性也不高。
但放在這國戰連綿的戰國時代,官營手工業依然是一個國家打造戰略器械、物資最快的不二法門。據明月所知,秦國那邊對工匠管理之嚴,比趙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才有了秦國兵工廠的高效率,和兵器規格的高度統一……
想要在這方面趕上或者與秦國持平,同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明月可顧不上光羨慕秦國,雖說他這邦右工尹的任務只是督造,掛個名而已,具體事務都有工師安排下去,但本著盡職的態度,明月依然旁觀了造車的每一個工序,不厭其煩地向工師匠人詢問了解。
他想瞧瞧,這其中有沒有在他這個后世思維看來能提高的地方,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再指手畫腳打亂工匠們熟悉的節奏,而是只聽不發表意見,唯獨將那些咎待改善的地方默默記了下來。
對這次事件,明月是有所反省的:或許是因為秦國那邊帶給他的壓力他太大,他還是有些操之過急了,本以為在去齊國之前就讓人造出了雙轅車,又經過大半年檢驗后已足以說服旁人,誰料還是有些不夠。
除了趙國上下官吏對他身份的忌憚、掣肘外,恐怕還有初入朝堂的緣故吧,在老臣們眼里,自己就是一個毛手毛腳的愣頭青,這次靠著藺相如,僥幸成功,可下次呢?
自己需要適應這時代的一些潛規則,改變行事的手段,不能每次都冒險力爭。
在這過程中,他也明白,除了廣博的見識和大致知道未來科技發展方向外,在細節上,他完全就是個門外漢。
比如他發現,這時代的木匠很少用到銅釘鐵釘,而是依靠榫卯結構作為制車的核心。把木頭多余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榫卯。兩塊木頭,似乎有了思想,不需要釘子,它們便能緊緊相擁,無論是雙輪獨辀車還是雙輪雙轅車,都需要榫卯工藝,運用在車架、車廂、車棚、車轱轆的制作上。
雙轅車與單轅車的區別,僅僅在于轅上,所以其余方面根本不需要做出改變,輪人那邊,依舊是做出輪子后慢悠悠地測試,先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再將輪子平放在同輪子同樣大的平整的圓盤上進行檢驗,看兩者彼此之間是否密合,最后還要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確定輪子的各部分均衡。
至于車輛的核心部件車軸,講究的是材料,以槐、棗、檀、榆為上,具備堅硬、耐磨、含油質三要素,這些樹木邯鄲周邊的丘陵森林有不少,一時間工坊附近木商云集,百木交匯。明月也好好了解了下購木的巨大利潤,但他可不缺錢,便勒令必選購最好的料,萬萬不能出差錯。
在一片喧囂忙碌中,半個月時間轉瞬即逝,因為明月幾乎每日都來巡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