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熙寧變法。王安石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富國強兵,故而實施起來也很有針對性。
加之其并不那么在意個人名聲,任用了蔡京這樣名聲有污的實力派,故而變法得到了較好的推行,十五年后才被推翻。
張居正蹙眉道:“賢生是勸老夫學王安石嗎?”
寧修沉聲道:“是也不是。小子說是,是希望閣老能夠改革的圓滑一些,不要那么操之過急。小子說不是,是希望閣老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強勢一些。”
“哦?你口中的關鍵問題指的是什么?”
寧修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當即拱手道:“譬如稅賦改革,以銀兩替代實物稅、徭役。此舉對大明裨益良多,萬萬不可妥協啊?!?
張居正改革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一條鞭法。
大明收夏稅秋稅。在明初期,收的稅都是糧食。
從各地解運糧食入京,若是走水路還好些,若是走陸路則路上損耗甚多,到了京師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
而如果改征收白銀,則不會出現糧食損耗嚴重的情況。
至于各種名目繁多的徭役,更是讓百姓苦不堪言。
事實上,到了明中期,就已經出現了替代徭役的職業人,只要付了銀錢他們就會替代應征人參加徭役。
與其如此便宜這些職業徭役人,還不如索性用白銀替代徭役,把錢裝到國庫里。
“小子淺見,自嘉靖九年梁尚書提出‘通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以來,朝中就此爭論不斷,直到嘉靖四十年才開始推行。最初試點是在南直隸和浙省。這兩處稅賦最重,蘇杭二地更是占據了兩省的半壁賦稅,試行的效果很好,這變法也就得到了繼續推行。后來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也逐漸推行改革,但因為阻力太多無法全省推廣,只能局限于一州一縣,實在是杯水車薪?!?
張居正聽得很認真,點了點頭示意寧修繼續說下去。
寧修得到了張首輔的鼓勵,心中大喜,繼續說道:“小子以為,閣老這次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丈量土地是一個契機。不查不知道,一查那些借助鄉紳避稅的人便無處遁形。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土地兼并,也可以減少百姓避稅,對于國庫增收大有裨益?!?
‘國庫增收’四個字寧修咬得很重,因為他知道張居正或者說萬歷皇帝最關注的東西就是太倉銀庫的收入。
自嘉靖末年以來太倉銀庫收入大減,雖然頹勢已經止住,但要想實現增收壓力還是很大的。
毫無疑問,清丈土地,實行一條鞭法可以大大增收,國庫有了錢朝廷就有了底氣。面對各種流寇天災就不會心虛,大明的國祚便可以綿延下去。
好比一個職業經理人給股東大會作年報,他該圍繞哪個點作報告?自然是營收,利潤。
因為股東只關心這點。
同理,張居正,內閣,朝廷,亦或是萬歷皇帝關心的也只是太倉銀庫的收入。
事關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能不關心嗎!
“故而你認為老夫推行改革的大方向是好的,只是手腕應該更柔和一些?”
張居正似笑非笑的盯著寧修,看的少年一陣發毛。
“此不過是小子一些淺見。”
張居正嘆息一聲道:“你說的很有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力度去做,收到的效果也會是全然不同的。你小小年紀能有如此見識,前途無量矣。對了,賢生今年多大?”
“小子今年十五?!?
“十五歲就中秀才,也算是天資聰穎了。明年就是鄉試,你且好好準備吧?!?
張居正淡淡道。
“多謝閣老,小子一定悉心備考,不辜負閣老厚望。”
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寧修卻覺得張居正是話里有話。
莫非張居正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