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拼也需要加上。
至于酒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
明代有著發達的釀酒業。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黃酒。以紹興黃酒為代表的各式名酒深受百姓喜愛。
除卻黃酒,便是米酒最暢銷了。這玩意度數低,千杯不醉,便是小孩子都能喝上一杯。
至于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并不算普及。
據寧修所知,瀘州老窖也是萬歷元年才誕生的,現在最多算是試推廣階段。
寧修當然懂得蒸餾工藝,用來釀高度白酒沒有任何問題。
但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放棄。
原因是高度酒和他的酒樓完全不搭。
寧修推出的三樣私房菜是炸雞、烤串、披薩餅,要說跟其最般配的酒類非啤酒莫屬。
可惜啤酒的釀造需要大麥、小麥等發酵,這玩意在歐洲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萬歷年間的大明朝,簡直就是稀缺資源啊。
要知道大明可是一個純純粹粹的農耕社會。
從士農工商的定位便能看出統治階層對于農耕的重視。
糧食都不夠吃,經常鬧糧荒,你還要用糧食釀酒,還是大批量的釀制啤酒,不是找死是什么?
寧修可不想稀里糊涂的被拖出去咔嚓了。
而且啤酒的運輸和保存是一大難題,如果是中世紀那種遠古啤酒當然可以散裝,但現代啤酒只能鐵桶內膽包裝,以大明現在的工業生產力是無法做出的。
故而寧修決定制作葡萄酒。
比起啤酒這一外來品種,葡萄酒可以算是土酒了。
有詩為證‘葡萄美酒夜光杯’......
但唐代的葡萄酒最多算是葡萄口味飲料,酒精含量實在太低,和現代葡萄酒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寧修只要能夠解決葡萄貨源的問題,釀制過程其實是很簡單的。
比之啤酒,葡萄酒的定位也更高一些,可以走高端路線,賣給達官顯貴,而不是僅僅在酒樓散售。
寧修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葡萄酒莊園,當然以現在的財力來看還是難以實現的。
可以先小規模生產葡萄酒,等到打出名氣后再建造自己的葡萄酒莊園進行量產。
思定之后,寧修便喚來十郎道:“十郎,你前去集市上買一百斤葡萄回來。”
十郎驚訝道:“三哥哥,買那么多葡萄作何?一次買上幾斤就夠吃了啊?”
寧修笑道:“叫你去你就去好了,一會兒三哥哥給你變戲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