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孫悟范所說,寧記酒樓推出的土豆宴真的在荊州大地掀起了一陣美食狂潮。
食客盈門自不必說,還有許多大戶人家的仆從提前一天來排隊,為的就是能夠給主家占到一個位置。
土豆宴的美名一傳十十傳百,別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士紳公子都對這種美味十分傾慕。
寧修根本不需要做什么營銷,僅僅靠食客們的口耳相傳就夠了。
這種火爆的場面自然把寧良樂壞了。
老爺子迎來送往滿面春風,數(shù)錢的時候總是笑出聲。
自家兒子真是出息了啊。照這樣下去家財萬貫算什么?十萬貫,百萬貫也不是不可能啊。
便在寧良樂的合不攏嘴時,寧修又提出一個令他瞠目結舌的建議。
餐食外賣服務。
據(jù)寧修解釋,這外賣服務就是把做好的酒菜按照食客的地址送去,不同于堂食,是一種新的消費模式。
寧良起初不怎么愿意,因為這加大了酒樓的工作量,還得單獨雇傭一些外賣員。
但在寧修的一番勸說下寧良還是同意試一試。
這小子鬼點子多,萬一又讓他賭對了呢。
外送服務一開始并不算多火爆,主要是食客們擔心菜肴會在配送途中變涼,影響口感。
對此寧修調(diào)整了策略,只對那種對溫度要求不高的菜肴配送,其余菜肴一概堂食。
而且配送范圍被他限定在方圓一里以內(nèi),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菜肴的口感。
如此一來外賣變得火爆了起來,寧記酒樓接受的訂單無數(shù),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將訂單全部配送完。
甚至縣衙、府衙都希望寧記酒樓可以定時配送菜肴。價錢嘛,反正是衙門來出,好商量。
也有唱反調(diào)唱衰寧記的,但那些都是一些同行。他們眼紅寧記酒樓的生意火爆,便編排出許多段子來詆毀寧記。
好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些流言蜚語并沒有對寧記酒樓的生意造成多大的印象。
那些唱衰詆毀寧記的同行也沒有因此得到任何的好處,他們的酒樓前仍然門可羅雀。
另一些同行比較有想法,他們派出伙計扮成食客的模樣混到寧記酒樓試吃新菜,并將菜肴的品式口味記下,照葫蘆畫瓢模仿了起來。
可他們畢竟沒有掌握這些菜肴的核心工藝。即便能弄到原材料,做出來的菜肴味道也和寧記的“原版”相去甚遠。
食客們都是極為挑剔的。他們也許會去試吃一次,但發(fā)覺味道不對后,絕不會再去第二次。
飲食業(yè)的競爭就是如此殘酷,哪怕菜式相仿價格更優(yōu),但如果菜品的味道比不過也是不可能招攬到食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