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考的是四書和五經,也是鄉試三場中最重要的一場。
只要考好了第一場,剩下的兩場考試便基本是走個過場。但凡文章不是差到人神共憤的地步,都能順利中舉。
寧修閉上眼睛慢慢使自己平靜下來。
考試時的狀態是很重要的,寧修一直十分注重調解情緒,以讓自己達到一個沖淡平和的狀態。
過了不知多久書吏開始分發試卷,及至寧修的號舍前見少年如老僧入定一般直是忍不住的咳嗽了一聲。
“嘿嘿,某家真是長見識了,臨考前都這般放松,小心一會睡著了哦。”
寧修對書吏的挖苦揶揄不置可否,微笑著從他手中接過試卷。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書吏眼界如此,也難怪一輩子只能做個供人驅使呼來喚去的小吏了。
書吏冷哼一聲拂袖而去,寧修卻是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他平靜的將卷子展開,定睛朝題目看去。
題目一共有七道,其中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需要在一天內答完。
題量乍一看來并不算太大,但實際考試強度很高,因為構思文章需要大量的時間。
寧修沒有跳題作答的習慣,他從第一道四書義開始來看。
題目是“以一服八”。
寧修只一看題,就知道這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是“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以鄒敵楚哉?”
當然,這段原文是寧修自己腦補的,試卷上只有題目‘以一服八’四個字。
這也是考生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即從題目映射到原文的能力。
若是連這個能力都沒有,那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科舉上了,早些回家種地吧。
寧修并沒有立刻提筆作文,而是思考文章的切入點。
八股文的行文是有著嚴格的規范的,在這方面他不可能有絲毫的逾越,故而就必須在文章的立意上下功夫。
這一段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弱的國家、小的國家與強國、大國抗衡相當于是以卵擊石,是不可能戰勝的。
意思很淺顯易懂,那么如何能把文章寫得精彩呢......
經過長時間的作文訓練,寧修提煉立意的水準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很快他便有了思路,提筆蘸墨寫開來。
“齊王有服天下之心,亦不自知其難矣。
夫齊地而止一,已非必勝之勢也,而乃欲服八,抑何小視海內耶?
今夫形勢之說,似不足以量王者,顧未有不自量而輕量天下也;乃有治未治乎王者,而幾欲挾其區區之地,謂斯世可自我而定,其亦未審乎天下之勢,而狡焉思逞者也......”
稍頓了頓,寧修思忖了一番措辭,繼而寫道:“噫八其果服于一耶,一其可服八耶?欲遠交以服之,既苦幣賦之不支;欲近攻以服之,又恐軍威之或頓;欲一舉而服之,彼或合從以相抗;欲徐圖而分之,彼且兵以相迎,較諸以鄒敵楚將勿同乎?”
一篇文章洋洋灑灑的寫完,寧修又通讀了一遍,確認滿意后這才稍稍活動了番手指。
接下來還有兩道四書義的題目,與第一道類似都是很方正的題目。
寧修最反感答截搭題,無論是大截搭還是小截搭。
因為這種題目實際上是從兩段原文中抽出兩句話,硬生生拼湊起來的,考生很容易就理解錯答偏了。
好在這次三道四書義題目都不是截搭題,故而寧修答的十分順手,很快便把三篇文章寫好。
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兩個時辰。寧修只覺得十分疲憊。他摸了摸咕咕直叫的肚皮,苦笑著搖了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