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修連忙把他虛扶起來,說了些場面話。
教諭主一縣學政,地位十分清高,便是縣令也得給他幾分面子。
“孔教諭,本縣共有生員多少人?”
“稟縣尊。”
孔方漸漸恢復了鎮靜,慢條斯理的說道:“本縣共有廩生十人,增廣生員二十人,附學生員五十人。”
一共八十人,倒也不算多!
按照明初定制,一縣生員大概是二三十人。但那是明初,明中期以后增加了附學生員,這一部分基本屬于捐錢就可以當的。
明末連官都能捐買了,別說區區一個生員了。
“廩生之中,又以張笛,海逸,王元,張義成績最為優良。”
教諭孔方接著說道。
“學生張笛(海逸、王元、張義)拜見縣尊。”
眾人齊齊施禮。
寧修微微頷首還禮。
孔方捋著胡須笑道:“縣尊,這張笛字伯彥,是本地望族香山張家的長房長孫,學問是極好的。”
他稍頓了頓,繼續道:“張義字云天,是張笛的族第,學問亦極好。”
“海逸字灝明,王元字伯約,文章皆寫的極佳。”
介紹到后兩人時孔方絕口不提他們的身世,看來此二人大概是寒門出身。
寧修對此倒是不覺得有何不妥。畢竟大明是一個看門第的地方,要想別人看的起你,除了靠親娘老子以外只能靠自己。
“儒學之盛乃國之昌盛之兆,汝輩既為生員,當刻苦研讀圣人之書,有朝一日好報效朝廷。”
寧修見孔教諭說的差不多了,便開始訓話。
他是香山縣縣令,當之無愧的一把手,由他來說這些自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學生受教了。”
眾人齊聲應道。
“汝輩不僅需要讀圣賢書,更要以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
寧修掃了眾人一眼道:“人之為人,就是因為明廉恥知道義。在本官看來人有三個境界,分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個層級。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稱之為人。齊家是修身的進階,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寧修稍頓了頓,給這些生員們時間消化,繼而道:“之后便是治國,平天下了。文為治國,武為平天下。吾輩讀書人當誼治國為目標,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