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決定行舜巡之事,可不是隨便來的。大舜在位的時候,定下了每五年出巡一次的規定。也就是皇帝到地方上,獎功罰過,處理事務,會盟諸侯……總而言之,皇帝是不能坐守都城,當個宅男的。
只不過這種上古時候的規矩,已經默契地被群臣忘掉了。每每夸獎三代之治,效仿古之賢君的時候,是絕口不提舜巡的。
當然了,趙桓不是誰都能欺負的,甚至他的這次行動還能成為日后的祖制,也算是給后世子孫造福,不用被群臣控制。也只是可能性而已,畢竟萬一懦弱無能,自己不爭氣,誰也沒法子。
趙桓決定南下,朝中諸公,主要的臣子,他是一個都沒帶。跟在趙桓身邊的只有劉晏和劉錡兩個武臣,貼身護衛。
另外還有陸游,以及朱熹等年輕文臣。
陸游在這幾年里,已經混成了天子近臣,十足顯貴。
至于朱熹,他現在還是在國子監掛著職位,并沒有正式官職。但誰都知道,他是天子面前的一支筆,也是前途無量,甚至有人斷言,朱熹有朝一日必定宰執天下。
只不過朱熹自己清楚,他距離宰相不是近了,而是更加遙遠了。
這個毛病就出在了《靖康大典》的上面。
趙桓主張修書,這事情從很早就開始了,最初有衍圣公孔端友,有呂好問,胡安國,甚至有楊龜山等人參與。
就連趙佶都修了一本通識。
在三年前,朱熹升任了大典的副總裁,屬于最后把關的重要人物。
按理說憑著修訂大典之功,朱熹可以瞬間平步青云,但是對不起了,趙桓連個正式的職位都沒給他。
朱熹也挺明白事,這么一本巨著,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就好。
可話雖然如此,什么沒有撈到,也迫使朱熹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錯了。
這些日子他似有所悟,毛病就在《靖康大典》上面!
趙桓希望修書,是修出一套可以流傳天下的大書,可以給各行各業定規矩,可以推動大宋向前發展。
結果呢?
這幫人修成了囊括各種古籍的鴻篇巨制。
倒不是說這種集書不好,而是說沒法普及,就算是頂尖兒的翰林,也未必有功夫讀完。而且就算讀完了,又能怎么樣?
還是一團亂麻,距離趙桓要的教化天下,還差得太遠了。
說到底,就是不接地氣,南轅北轍。
知道了緣由,朱熹都冒冷汗了,生怕趙桓跟他算賬。
不過趙官家還是很寬宏的,并沒有過多發脾氣,只是決定舜巡天下。朱熹能察覺出來,這里面一定有所關聯。
他還是很老實沒有過多廢話,免得給自己惹禍。
趙桓說走就走,沒有過多停留,在中秋之前就動身了,連月餅都沒吃。從北京南下。很多人都以為官家會走開封,去故都瞧瞧,哪知道趙桓竟然直接走了齊魯大地,選擇了濟南府南下。
而趙桓到了濟南府之后,身邊多了一個人,正是宗潁。
“這么多年了,朕給你寫了好幾封信,要你入朝,怎么一直沒有動靜?”趙桓一開口,把朱熹嚇了一跳。
面前這個小老頭架子也太大了吧?
官家請他都敢不去?
沒錯,這位還真敢!
宗潁的爹就是老相公宗澤!
哪怕過去了多年,當初抗金的主要功臣,也都是大宋朝野傳頌的英雄,其中宗澤單騎北上,力戰強敵,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按照宗澤的功勞,給宗潁一個清貴的職位,熬個十年八年,勝任尚書,乃至宣麻拜相,都是可以的。
只不過令人詫異,宗潁先是拒絕,后來執意要到地方為官,而且也不是當什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