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離京之后,柴榮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他設了都點檢,統御禁軍,可是樞密院依舊是文官掌握,葉華在京,還能壓制文官,可葉華外出之后,整個軍國大事就全都要靠文官處置。
薛居正這個樞密使實在是太弱了,根本扛不起龐大的壓力。
柴榮有意提拔趙普,接任樞密使,但樞密使不同三司使,實實在在掌握兵權,趙普資歷還是太淺了,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柴榮沒有說,就是趙普和趙匡胤是同鄉,又都姓趙,雖然不是正兒八經的親戚,但硬要說有關系,也不算冤枉。
若是讓趙普接任樞密使,趙匡胤當都點檢,整個大周的兵權,不都落在這倆人手里了。
滿朝臣子當中,柴榮能無條件信任的也只有葉華而已。
所以柴榮思前想后,把一位老將調進了京城,此人名叫侯益,他的資歷相當深厚,早年投靠李克用,因為征戰勇敢,一路提拔重用,歷經幾朝而不倒。
等到郭威進京的時候,侯益選擇了投降,不久以老病為名,辭官回鄉。
算起來,此老已經年過七十,但身強力壯,聽說一頓還能吃二斤肉,能舞動大鐵刀,昔日的老將已經死的死,殺的殺,唯一剩下來的就是魏王符彥卿,偏偏又是外戚的身份,不方便委以重任。
調侯益進京,成了最好的選擇。
柴榮果斷降旨,讓侯益與薛居正一起擔任樞密使,不分大小。
侯益活了一把年紀,其實是很懂進退的,不然他也不會在郭威剛進開封,就選擇辭官致仕。
不過老頭子領兵一輩子,很有些主見。
他見了柴榮之后,談論起軍國大事,侯益認為北方人善于騎馬,不善于劃船,與其浪費財力,發展水師,不如先攻取巴蜀,然后拿下荊湖,只要占據長江上游,然后擇機渡江,滅了南唐就是。
當年魏晉就是這么滅吳蜀,一統天下的。
實在是沒有必要,浪費精力在海上,以己之短,擊人之長,未免太不智了。
坦白講,侯益的觀點,代表了很多將領的看法,甚至包括禁軍的將領,大家伙都覺得大周馬步騎兵天下無敵,何必在水師上浪費功夫。
正是出于這種情況,才有了盧多遜南下楚州,名為取銀兩,實則是來探看情況。
只是誰也沒有料到,盧多遜走了沒多久,就上了一道言辭懇切的血書,極力附和葉華的主張!
“早就知道,這個姓盧的靠不住!就不該派他南下!”魏仁浦不客氣道。
薛居正聳了聳肩,低聲道:“不派他去,誰還合適?”
魏仁浦沒詞了,他們就是覺得盧多遜敢提出滅佛,是個無所畏懼的人物,性格強硬,能和葉華周旋一二。
只不過他們忘了,葉華可比起那些木雕泥塑難對付多了!
當初李谷不也是反對清丈么,結果被葉華逼著成了均田的急先鋒,現在好了,把盧多遜派出去,又讓葉華弄成了發展水師的吹鼓手!
奶奶的,葉華這小子,就是個毒瘤,多好的人,跟他混在一起,都會變壞了……感慨歸感慨,關口是怎么辦?
誰能料到,葉華幾乎是只身南下,任天行不過是一個海盜頭子,他們就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還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王溥沉聲道:“蘇州自古富庶,乃是人間天堂,如今蘇商納土歸降,要成為大周臣屬。這是圣人威儀,值得慶賀。只不過蘇州遠在江南,與我大周并不相連,該如何處置,還需要從長計議。”
首相定了調子,其他人也不好說什么。
老魏卻是滿心為難,“王相公,還能怎么辦!要想保蘇州,就要立刻派兵南下,奪取揚州和泰州,占據江北,還要打造戰船,訓練水師,調集軍需糧餉……以我的估算,沒等我們的援兵到,蘇州不是被吳越拿回去了,就是被南唐占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