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章)
而此時,指揮室內。
卡爾·托馬斯看著最新傳回的航拍圖像,臉上的表情簡直可以用如喪考妣來形容。
就在剛剛,整支航母編隊可以說經歷了數十年以來最黑暗的20分鐘,所有人都為迎接可能到來的沖擊做好了準備,艦載機放飛的速度達到了極限,彈射裝置還沒來得及冷卻就再次投入使用,盾艦嚴陣以待,甚至連潛航在遠處的核潛艇,也都進入了戰備狀態。
對于對方所謂的海上試驗,托馬斯早有準備,也預料到了對方會這樣進行示威。
甚至更進一步,他還預料到了對方的攻擊會發生“偏航”,落在己方演習區域外圍、或者直接落在島國方面的艦隊附近。
這也是他做出“不予反擊”的命令的依據。
因為他知道,對方不會就此開打,而一旦己方主動進攻,至少在國際輿論上,整個行動的正義性,就會失去保障。
他只想看著對方氣急敗壞,看著對方在用盡一切手段,卻仍然無法激怒己方之后,迫不得已地選擇最后一條路。
但很顯然,他打的算盤落了空。
原因很簡單。
對方行動的威力,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
尤其是赤尾島的現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石破天驚了。
要知道,那是一個長度達到500米,寬度160米的“巨型”島礁,即使這座島的主體只是一座石山,基地并不算牢固,但在托馬斯的認知里,仍然沒有任何一種常規武器,可以在一次攻擊中將其徹底毀滅。
——
可事實確實如此。
在第一批次的戰斗機偵查中,FA18甚至沒能在海面上發現這座小島殘留的痕跡,他們無比驚恐地在加密頻道里報告,說赤尾島徹底消失了。
這個消息幾乎把托馬斯嚇得從椅子上跳下來——什么武器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除了核彈頭,還能做其他的考慮嗎?
有那么一瞬間,托馬斯甚至想要立刻回報角樓,通知他們進入全國緊急狀態,拉響警報,讓所有地面上的人全部躲進地下避難所里。
但終究,他還是沒有下達這樣的指令。
他所考慮的點有三個。
其一,己方的核預警系統并沒有偵測到任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征兆,對方顯然只是按照預定的試驗計劃行動而已。
其二,他始終不相信,對手真的敢以這種方式挑起戰爭。
在他看來,雙方即使要動手,那也應該是先發生小規模沖突,并逐漸把沖突擴大。
這些小規模沖突,一定是因為民船航線問題而爆發的,因為這才是正確的事態發展方向。
哪有上來就扔核彈的?
哪怕是自己一方,即使收到了主動攻擊,也不會甩手就把最后的底牌丟出去。
兩國交往,無論是和平共處、還是針鋒相對,那都是一筆生意。
托馬斯相信對手是聰明人,不可能這么做生意。
第三,整支艦隊、包括爆炸發生時接近赤尾島海域的預警機和戰斗機,都沒有遭遇到除正常電子干擾之外的EMP影響,這不符合核彈爆炸的特點。
——
而事實也證明,他的謹慎和敏銳給了自己、也給了自己的國家一個機會。
在那兩發爆炸之后,對方再也沒有了別的動靜,他們甚至主動撤掉了外圍的電子干擾,恢復了雙方直接通信的渠道。
這無疑表明,對方并沒有宣戰的意圖。
可那座島到底是怎么沒的?
托馬斯想不明白。
從偵察機拍攝的最新照片來看,那座島其實并沒有完全消失,攻擊應該是從側面命中了主要山體,隨后把整座山都炸平了,并在海中留下了一個直徑至少達到15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