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潘慶偉的電話后,陳念立刻找到了他所說的那篇報告。
報告發布的時間就在一天之前,內容相對來說很簡略,但也基本說明了對方對磁波紋場形成原理的推測。
按照報告內容,美方的推測是基于利弗莫爾實驗室與DIII D、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聯合實驗中最新的數據得出的,從可信度上來講,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陳念卻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原因很簡單,他找不出這片文章的任何漏洞。
它就像是被精心雕琢過的一座完美雕塑,沒一個部分都透露著專業性和邏輯性。
但奇怪的是,這玩意兒的結論別說跟自己預測的不同,甚至跟HT7裝置在09年時實驗的結果都不同。
陳念翻出09年那篇文章,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有關逃逸電子和磁場波紋共振作用的實驗結果,也說明了環電壓對逃逸電子和磁場波紋高階諧波共振的關聯關系。
按照這篇文章的推測,如果能以特定方式設置高能X射線監測系統、通過對等離子體芯部能量的監測對環電壓進行脈沖式調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磁場波紋共振效應,將逃逸電子能量限制在一個較低水平,降低第一壁壓力的。
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脈沖式調節電壓的匹配算法——這也是陳念的火絨小組正在試圖解決的問題。
但反觀美方的結論,他們雖然同樣認為影響磁波紋場的因素中,環電壓對磁波紋場的生成占據重要作用,但在實驗結論中,他們發現電壓強度與磁場不同階諧波的共振關系并不存在強關聯。
無論是低階諧波還是高階諧波,環電壓所造成的共振都是偏向于無序的。
這基本上是推翻了華夏的結論——或者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挑出了華夏方面的漏洞。
坐在辦公室里,陳念眉頭緊皺地讀著美方的報告。
事實上,這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拿不到對方一手實驗數據的前提下,你光看個空口無憑的文字能看出什么來?
不管對方是造假還是實驗過程存在問題導致結論錯誤,你都沒法去反駁。
除非,你能制造出跟他們同級別的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想到這里,陳念無奈地又合上了電腦。
能怎么辦?
先找火絨小組拉個會看看吧。
于是,在時間接近九點的時刻,小組的所有成員再一次聚在了一起,開始討論美方的那篇報道。
這個場景不能說詭異,但多少有點無厘頭。
首先開口的事潘慶偉,他的表情倒是挺放松的,跟電話里表現出來的疑惑不同,他似乎是想通了。
“.不管怎么樣,我還是相信我們自己的結論。”
“從數據收集、到實驗、再到結論輸出,我敢說我們是沒有犯任何錯誤的。”
“并且,我們的結論也得到了多方的共同驗證。”
“那么答案就很簡單了,既然我們沒有犯錯,那犯錯的就是他們。”
聽到他的話,陳念不由得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這得是多大的自信,才能說出這種話?
我肯定沒錯,所以錯的一定是伱?
聽著像是前世自己熟悉的某種綠茶發言。
但問題是,放在這個領域上,卻又好像很有道理.
畢竟,在等離子體控制領域,哪怕是到現在,也還沒有出現“公理”式的標準結論,大家都是在探索,可信實驗的規模和數量也都是有限的,在這些實驗中難免存在隨機性的擾動,所以還真就不能說,誰就一定是對或者錯的。
方向不同,重點不同,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問題是,對方這次在學術圈內引起的反應還是挺大的,并且他們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