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閉”在成飛的日子對陳念來說其實并不算多么難過,因為本來他也沒有太多的社交活動。
而恰恰相反,在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會議和交流之后,他反倒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核聚變和常溫超導”之外的、更超前的技術問題。
到現在,他手上累積的源點數量已經超過了6000點,哪怕對于他自己來說,這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如果細分到各個行業、各個技術領域,6000點的源點數量至少可以推動多達20個行業發生重大變革,解決超過100項技術難關。
其中最典型的,比如目前垂直農場所面臨的特化種苗問題,就可以直接通過系統解析得到需要的育種方式。
但陳念并不打算把資源投入在這些領域上,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
他已經能明顯地感覺到,源點增長的速率在經過一個周期的爆發式增長之后,已經逐漸進入了瓶頸期。
或者準確地說,這不是瓶頸期,而是上限期。
也就是說,無論后續他怎么擴大參與知識增長進程的人員數量、無論怎提高自己的學習研發效率、無論怎么去探索和優化源點增長的機制,源點增長的速度都不會再大幅提高。
現在他日均能夠收獲的源點數量是20點左右,在當前邊際效用遞減的前提下,如果速率能夠再翻一倍,達到40點每天,他一年收獲的源點數量也只有不到15000點。
而他自己大概能活個.100歲?
那他未來可以獲得的源點總數,就是130萬點。
很多,但只是看上去很多。
那些真正能讓人類突破宇宙空間這個厚重壁障的技術、那些接近底層邏輯的基礎原理、那些打破時間與空間桎梏的奇思妙想.它們是存在的,但解析他們所需要的源點需求,動輒就是一連串的問號。
所以,陳念必須做選擇。
他要用有限的源點總數,規劃出一條最優的路徑。
規劃出一條至少能把絕大部分的問號、變成可見的數值的路徑。
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就必須謹慎,謹慎地節省下所有非必要的支出。
這種情況時常讓他感到一種無力,因為他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幫到自己。
星火小組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他一個有關技術、有關發展的建議,它本身其實是一個顧問團隊。
但這個顧問團隊,也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尺度之內去預測未來,推演人類的發展。
你總不能指望他們告訴你“量子遂穿效應到底是不是超光速的前置條件”吧?
哪怕是系統都沒有給出這個答案,因為與這個概念相關的技術,解析源點的要求都是問號.
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陳念深深地嘆了口氣。
猶豫了良久,他最終還是放下了筆,把畫得亂七八糟的稿紙收到了辦公桌里。
隨后,他打開電腦,點開論壇,又點開了一個熱度頗高的帖子。
“你所期望的未來到底是怎么樣的?”
在這個帖子下面,有超過二十萬人描述了他們眼中的未來世界——當然,這帖子本來不應該有那么高的熱度,是陳念動用了一點小小的特權,把它頂到了最高關注度的位置。
前面幾百個回答,陳念基本上都已經看過了。
狂野的、保守的、奇妙的、詭異的,什么風格的未來都有,從最開始的新奇,到現在已經感到稍許乏味,陳念花費的時間也就不到一個星期。
他隨意地刷新著頁面,本來沒指望能看到什么新玩意兒,但也就在這時,一個回答的標題跳到了他的眼前。
“人類可能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這個標題讓他直接愣住了——因為它與其他所有帖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