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方案雖然看上去靠譜,實際實現起來卻反而面臨諸多問題。
所以,伴隨著聚變技術的實現,和發動機技術的不斷提高,再加上陳念給出的技術論證,這個方案最終被放棄,項目組選擇了更加激進、也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純動力方案。
也就是說,完全靠發動機的不間斷工作保證空中平臺的懸浮。
120臺發動機搭配40臺LITV發動機,可以保證這個平臺無論是在平流層、對流層還是外層空間,都能夠實現穩定懸浮,唯一需要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
發動機散熱。
要知道,拋開LITV發動機不說,這120臺發動機在渦輪噴氣工況下,是由部署在全艦的12臺裂變、或4臺聚變反應堆能量的,采用的技術則是經過陳念解析和優化后的圖95LAL方案,但在沖壓噴氣工況下,使用的則是傳說中的液氣一體化核心沖壓噴氣方案。
這種方案會直接將推進劑加注到液體、或者是氣體的裂變、聚變反應堆中,從而達到最高的內部溫度,比沖甚至可以做到7000以上
但,這樣的方案帶來了重大的散熱壓力,并不是所有的熱量都能被充分利用的,哪怕陳念已經通過技術解析向項目組了關鍵的隔熱材料,也還是不夠的。
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就要以系統性的視角,對整個平臺的布局進行優化設計,預留出充足的散熱功能冗余。
而這,就是陳念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他一邊看著簡報,一邊在上面寫寫畫畫,記錄下關鍵的問題點,準備后續統一執行解析。
而除了這個散熱問題之外,氣動布局問題同樣非常關鍵。
在一般的認知里,越大的平臺,機動速度就越慢,甚至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空中平臺在高空基本都是懸浮不動的狀態。
但實際上,這絕對不可能是最佳解決方案。
實際上,保證空中平臺的持續水平移動,通過空氣動力學來得到一定的垂直升力、降低發動機載荷,才是最優的方案。
在設計中,南天門平臺的最高速度要求達到0.65馬赫,常規巡航速度0.5馬赫。
那么,如何保證空氣動力學效用最優,同時又不影響承載系統功能,就成了一個設計難題。
而這個難題,到目前位置也還沒有得到解決。
緊接著,就是最后一項,承載系統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點就在于,如何在重量、效率和威懾力三個方面達到平衡。
跟海面平臺不一樣,空中平臺能夠搭載的重量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重量里做到火力最強、威懾力最強、效率最高,還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歸根結底,要最大限度的接近所謂的“完美平衡”,又必須解決一個技術難點。
那就是:承載系統結構最簡化問題。
一個一個不算太難,但卻都挺麻煩的技術難點擺在了陳念面前,他慢慢梳理、慢慢篩選,最終篩選出了接近40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他顯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一拍腦袋,一天之內就全部搞定了。
“給我.3個月時間吧。”
陳沉開口說道。
“三個月,明白。”
陳果沒有表現出任何驚訝,他很清楚,哪怕對于陳念來說,這個時間也已經接近極限了。
所以,在向上匯報時,他自己會把情況說清楚,不需要陳念再去操心.
而與此同時,邁阿密附近,墨西哥灣上,一艘半沉式潛艇正安靜地行駛在水面上。
這艘“潛艇”露出水面的高度僅僅只有不到50厘米,船員通過一個狹窄的玻璃艙口向外觀察,從空中看去,它甚至就像是一塊漂浮在海面上的染色木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