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外觀提出質疑。
他只是笑笑而已,這就相當于看到一塊美玉的瑕疵一樣。
他現在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沒有太多心思放在媒體上。
目前,他在想辦法解決空間站的重力問題。
在飛船的密封座艙中,由于失重,人處于漂浮狀態,為了使宇航員在空間站里行走不飛起來,必須采取特殊的措施。
工程設計人員在航天飛機或空間站的里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用手握住一個一個扶手來回移動身體,而不是用腳。
如果是在太空,遠離航天飛機或空間站,無法靠人體自身的動作產生反作用力來達到行走的目的,只能靠噴氣背包來推動自己的身體。
但走得多快和走得多遠,卻無法做出主觀上的判斷。
因此在廣闊無垠的太空,除同速前進的飛船外,沒有什么物體可作參照物,既難以判斷速度的快慢,也難以判斷距離的遠近。
同時,對看到的物體,也難以判斷它的大小,會將遙遠的星星看成是近在咫尺的小石頭。
星海集團科研人員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而沐陽主要解決空間站重力問題。
他設計了幾種方案。
第一種,就如國內那個空間站那樣,布滿了扶手,這肯定需要的;
第二種,智能電磁控制,宇航員腳上穿上智能控制的電磁鞋,踩在地板上時,可以吸附,當腳跟提起時,電磁鐵反向;
第三種,輔助移動滑車,他的空間站空間大,想實現并不難。
第四種,重力生成設備。
沐陽也想買重力生成設備,可目前7級的技術達不到他想要的,可能需要閱讀系統達到8級才有合適的。
如果到時候研制出來了,可以安裝在空間站上的話,最好不過了。
實在沒法,也可以把空間站一段一段回收到地球上再改造也是可以的。
所以,目前只能使用前三種方法綜合使用。
至于把星環轉起來產生重力,沐陽已經從結構上否定了這種方案。
空間站裝配車間里,沐陽和科研人員正在操作機械手。
星海集團研制的機械手具備智能操作,可以先在地球上進行示教一次,記錄程序和關鍵特征,到了太空中,由于重力和間隙配合問題,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操作,從而完成空間站組裝。
公司目前在給工業機器人增加人工互動功能,已經獲得階段性成功,率先應用在空間站機械手上。
科研人員通過控制臺對機械手進行指令,讓它拿起各種零部件進行組裝,已經在模擬環境中進行了多次測試,證明機械手可以在太空中完成各種組裝任務。
到了4月15日,
空間站調試完成,沐陽驗收合格。
當天,把空間站搬進飛龍號地效飛行器,當天搬到火箭發射中心,卸載完成。
4月16日,
開始把空間站安置到星空二號火箭。
由于空間問題,需要發射兩次才能把十個模塊運載到太空。
把空間模塊吊裝到星空二號火箭也比較費事,單個模塊重達65噸,在吊裝過程中不能把火箭給碰到了。
花了半天時間,終于把空間模塊搬進火箭內,當天并檢查完畢,關閉整流罩。
接下來,工作人員開始進行火箭的預檢工作,以確保火箭能夠成功地進入太空。
他們檢查了火箭的發動機、燃料、電力系統以及其他重要部件,確保所有設備都在良好的工作狀態。
到了4月20日,第一次預檢工作完成。
星海集團宣布:“5月1日早上十點鐘,星海集團計劃發射試驗空間站!”
短短十幾個字,很快引起波瀾。
國內外媒體報道紛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