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街謀殺案,這是什么東西?難道《紐約時報》的E版面上面也開始刊登這樣的社會新聞了?”勞拉還是與平常一樣的習慣,購買了一份《紐約時報》,翻到E疊這頭版的標題卻非常的奇怪。
《紐約時報》以前被稱為“灰貴婦”,版面以黑色為主。可是經過改版之后變化非常的大,固定刊出五疊,A要聞、B大都會新聞、C經濟生活、D體育、E藝術。真實性非常的高,可以說是大多數新聞的來源。
勞拉所看的自然是藝術的E疊“這種謀殺案不應該是在分類在要聞之中嗎?”勞拉繼續看下去,然后驚訝的發現了一件事情,這并不是現實殺人案報道,而是一篇推理小說。
其實勞拉對于推理小說并不喜歡,就好像之前她的同學兼好友珍妮推薦她看《福爾摩斯探案集》,她都沒有去看。因為在她初中的時候就看了一個當時還挺有名氣的新人作家的推理小說,可看到一半就猜出了兇手是誰,最后翻看了答案,與她所想的完全一樣,因此就覺得推理小說是一點意思都沒有。
當然也還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她聽說其作者阿道夫.蘇之前是寫西方奇幻的,可現在寫的是推理,勞拉直觀感覺他寫不好。
既然是《紐約時報》之上發布的,抱著姑且看看這樣的心態,勞拉瀏覽起來。
這個《溫斯頓謀殺案》一開始就是展現了謀殺現場,節奏十分的快,直指主題,一開始就是“我”介紹杜賓這個怪人,迷戀夜晚,并且分析能力極其的強大,用這樣一個奇怪的人作為主角,的確是蠻有意思的。同時這種快節奏也讓勞拉有一些好感,她可受不了那種慢條斯理的小說。
這種快節奏快讓勞拉從瀏覽變成了然后就越來越認真——
“你眼睛一直盯著地上——滿臉不高興地看人行道上的坑洼和車印(所以我知道你還在想著石頭)。等走到那條叫做拉馬丁的小巷,那里的路面已經鋪好,他們用實驗性的方法,使得切割成形的石塊交錯咬合在一起。這時,你臉上露出笑容,嘴唇微微嚅動,我毫不懷疑你在嘟噥‘切割術’這個詞語。我知道你在自言自語說‘切割術’的時候,不會不聯想到原子,因此就會想到伊壁鳩魯的理論。再說不久前我們討論過這問題,我跟你提到過,那位著名的希臘人的模糊猜想實在奇特,竟然在最近的星云理論中得到了確認。想到這個,我就覺得你肯定會抬頭望望獵戶星座大星云。我希望你這么做,你也的確抬眼看了。這時候我才認定我完全抓住了你的思路。昨天的《博物館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作者拼命諷刺挖苦這個皮匠,說他穿上厚底戲靴就改了姓名……”
人常常會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個事物,這兩個事物會有一絲聯系,可是這樣一個連著一個的聯想,有時候起初想的與最后的聯想的事物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從石頭聯想到一個想要出演話劇的鞋匠桑蒂里,這種完全是除了本人,或許的本人都不會有第二次聯想的一串想法竟然被書中的杜賓猜出來了。
街上的石頭、切割術、伊壁鳩魯、獵戶星座、桑蒂里,這就是杜賓猜測的整個聯想的過程。
“有意思,有意思。”勞拉咂舌,口中重復著同樣的話。
就算她不喜歡推理小說,可是也覺得這里面所講述的這種分析能力非常的吸引人。
杜賓的那一串推理,恐怖之處在于他并不是臆想一般的推論,而是通過觀察,是有跡可循的,這點勞拉很喜歡。
其實從某點上來說杜賓與福爾摩斯有些相似。據不完全統計,前世地球有名的推理名家有三十七人借鑒了這篇推理小說的一些梗,至于不出名的那就沒人統計了,這其中就包括柯南.道爾?。
愛.倫坡的影響力太恐怖了,詩人波德萊爾、王爾德、柯南.道爾、江戶川亂步,甚至于科幻之父凡爾納等等這些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