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倘若如何?”
子產聽得李然欲言又止,顯然是話里有話,便是立即追問道。
而李然得了子產授意,便來了幾分膽氣,繼續(xù)是往下說道:
“倘若衛(wèi)國因此而激起民變,民眾掠糧,那么試想一下,衛(wèi)國的公室又當如何自處?是替祭氏討還公道?亦或是就事論事,前來質問鄭國?所以,此等看似有利之事,或許到頭來,竟是個名利兩空之局啊!”
李然此言一出,卻是將子產和祭先一下都說懵了。
很顯然,他們誰都沒往這方面考慮過。而如果真的到了那地步,衛(wèi)國公室那是自然絕不會幫著祭氏“討還公道”的。
而且,最要命的是,無論祭家這一批糧食定價幾何,衛(wèi)國民眾總有吃不起的。那到時候這批人聚眾鬧事,對祭氏而言,的確是可以預見得到的窘境。
到頭來,這個屎盆子不還得是祭氏自己兜著?
“況且,再說這大義,鄭國黎民是人,衛(wèi)國黎民那也是人。將心比心,若是受災之國乃是鄭國,鄭國又該當如何看待此等的行為?此等行為,與屠戮黎民又有何異?”
確實如此,衛(wèi)國大災遍及全境,祭氏運糧販賣,此舉無異于趁火打劫。而最關鍵的乃是,祭氏此番所劫,并非區(qū)區(qū)錢財,而是衛(wèi)國百姓的性命。
李然實在沒有當“圣母”的心,他覺得自己也不配。
可今日被孫武一番話驚醒之后,他的那種正義感,便是油然而生。
他自是無法坐視,更無法忍受祭氏這等高舉鐮刀卻滿口正義之辭的虛偽。
所謂人命關天,什么是底線?人命就是底線。
這年頭,這些個庶民的性命,在他們這些人的眼中或許真的是不值一提,可在李然眼中卻不是這般。
就連當初他讓孫武前去莒邾領兵時,都曾再三寫信叮囑孫武,上兵伐謀,務必要減少死傷,不可視士卒的性命如同草芥。
對待戰(zhàn)爭尚且如此,遑論對待天災?
而他的這一番話說完,子產的臉上已是愕然,旋即又陷入沉默之中。
事實上,子產在鄭國,也真可謂是愛民如子了。
如若不然,也不會執(zhí)意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銳意改革,拿那些個手握大量田地的權貴與豪強們開刀。
可是在子產的潛意識中,卻還是不能做到推己及人,將衛(wèi)國的黎民也當作他鄭國的黎民來對待。
國與國之間的隔閡與間隙難道就如此的明顯么?衛(wèi)國人與鄭國人的區(qū)別難道就如此之大么?
并不是。
當子產就著李然的思路,自省一番后便立即發(fā)現,此前確是自己的心思,有那么一些“不正”。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只能歸結于當下分封治世所帶來的根本上的局限性。
天子關心全天下的黎民,而各諸侯卻只需要關心自己范圍內的黎民。至于卿大夫,更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家族即可。倘若既不是天子,又不是諸侯卿大夫,只是個平頭百姓呢?那就只管好自己就行了。
而這,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無外如是。
子產作為局內之人,若無旁人指點,自然是看不透這一點的。因為他無法跳脫出來,以上帝視角俯瞰整個人類的歷史文明。
而子產之所以陷入了沉默,乃是因為他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反駁李然。
而且,他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駁的點,甚至在細細品味李然這一番話后,他還覺得李然說得甚是有理。
“放肆!當著大夫之面,你豈敢如此!”
“老夫運糧前去販賣,乃是一番好意!豈是屠戮之舉!”
祭先惱羞成怒,頓時拍案而起,兩條黑白相間的眉毛不停抖動,顯然已是氣極。
然而李然卻只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