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這幾年中,與李然有過交集的人,諸如羊舌肸,叔孫豹,子產等人,都曾給予了李然很高的評價。
智絕當代,信義守誠,得之可安天下。
即便是楚王,也從來都是對他不吝溢美之詞的。
而這,也正是他為何一定要將李然留在楚國的原因。
然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李然其實還有一個更為鮮明的特征,那便是“仁道”。
只不過,他的仁道,又與后世的儒學有所不同。
要說起這后世的儒學,總而言之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一階段,乃是最為傳統的儒學,也就是所謂的孔儒。孔儒,乃是脫胎于西周之封建,講究的乃是君君臣臣,其宗旨乃是調和上下之矛盾。換句話說,孔儒只存在于統治者之間。這一階段的儒學,對于普通民眾可謂不甚,自然也就談不上對于民眾的“仁”了。
二階段,則為帝國之倫理。大體上,自秦覆滅之后,歷朝歷代之儒,皆是如此。此時之儒,雖依然有著孔儒之形骸,卻已演變成為了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這一階段,雖也有了“民本”的思想。但究其根本,卻已背離其初衷,成為了帝王的道統之基石。
而李然所倡議的仁道呢?顯然是二者皆非的。
李然腦海中的“仁道”,雖是脫胎于“周禮”,但實則是更接近于“人民至上”的理念,近乎烏托邦式的理想。
無論是在曲阜的鄉校上,還是在鄭國的子產新政中,驅使著李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他心中所秉持如一的這種仁道。
在知道這一點以后,再回頭去思考剛才楚王提出的問題,其實就不難理解了。
楚王不懂的,其實正是李然的這種“仁道”。
他無法想象在這時代中,居然會有人秉持著這種輕君重民的,在他看來是如此荒謬的思想。
畢竟,在社會等級如此森嚴的時代,李然的仁道便如同一顆流星,燦爛絢麗的劃破了深空的黑暗。
而李然也正是在這一微弱星光的指引下,逐漸的找到他所想要走的路。
言歸正傳,當楚王聽到李然的回答,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作答。成圣之心,人皆有之,他并不懷疑李然說出這些話的用意。
但唯獨對于這件事,他還真不能因此而與李然賭上這一局。
他只微微一笑,并是擺手搖了搖頭,格外鄭重的看著李然道:
“恐怕,寡人是不能與先生賭這一局了。”
“非是寡人怕輸,而是事已至此,不得不為。”
在關于賴國之事的問題上,楚王的態度還是顯得異常的堅定。
“為何?”
“難道大王當真不知此舉之害?此舉若成,大王日后何以安民?此乃招致民怨之舉,不可不察啊。”
….
“大王,民若有怨則國必危,此乃恒古之理啊!”
李然雙眉緊鎖,這回輪到他疑惑不解了。
他很肯定的是,楚王必然知道此舉之弊,可他兀自獨斷專行,這顯然不是楚王的風格。
起碼,不是從前的那個楚王熊圍的風格。
“先生所言,為寡人計,為楚國計,寡人豈能不知?”
“然則,君之言乃金石也,寡人又豈能對臣下言而無信?倘若寡人今日朝令夕改,明日眾卿還能服從于寡人么?”
“況且,如今正值我楚振興之時,賴國不戰而降,中原諸國必然大為震驚。而寡人遷徙賴人,也正可給這些諸國一個警告,順我楚國者昌,逆我楚國者亡!”
原來楚王此舉,除了他想要彰顯自己的功績之外,竟還有這么一層意思在里面。
用強硬的手段使別國的臣民屈服,同時給中原諸國一個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