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殿之上,尚有別國前來吊唁的使者,也有晉國國內(nèi)服著國喪的文武公卿。
而范鞅這一番話說得如此“敞亮”,卻是使在場所有人都不可能聽不到。
這些人也不由得是一陣竊竊私語。而其中,大部分人也都覺得范鞅說得確實有理。
是啊,誰的拳頭大,誰就掌握了真理,這句話可謂永遠都不會過時。
即便這一番道理,細究起來是有多么的“冠冕堂皇”。
李然和孔丘也能隱隱聽到旁人的議論,不由對視一眼,并都在心中是泛起了滴咕。
而這時,范鞅則又是趁熱打鐵的說道:
“再者,魯國背棄之前的盟誓,又曾數(shù)次攻打莒國,而寡先君亦曾是由此多次拒他入境。誰知,魯侯亦未有所收斂。如今竟得如此下場,豈不正應了天降其責?既為天罰,縱是再有天命又豈能幸免?所以,我晉國若是冒然相助,豈不成了逆天而為?”
其實,魯侯稠確是曾數(shù)次入晉,但大都沒能成功。唯有一次成功的,卻還是在晉平公時期。
彼時,他才剛剛即位五年,那時叔孫豹尚在,三桓鼎立之勢未破,故而其入晉之時并未受得干擾。
而彼時,晉平公看魯侯言行舉止,外交禮儀,做的都十分到位。不禁是對其刮目相看,甚至在眾大臣面前是夸贊了魯侯稠。
但女叔齊,也就是叔向的老師,卻對此是另有一番見解。
彼時,晉國其實也同樣是有著與魯國同樣的問題,魯國有三桓,而晉國也有六卿,而且其影響力都已經(jīng)是根深蒂固的了。
所以,女叔齊就曾借魯侯稠之事,還告戒過晉平公,身為一國之君,如果只懂得如何行禮,這其實并非是真正的禮儀。真正的禮儀,乃是應該懂得如何守衛(wèi)國家,執(zhí)行政令,保衛(wèi)百姓。
若只會些繁瑣的學習這些虛禮,而不知如何加強自身的實力,這就是本末倒置,知儀而不知禮了。
當時,女叔齊說得這些,其實也無非是借魯國之事來告戒晉平公,應該要警惕國內(nèi)的卿族勢力做大做強。
只不過,很不幸的是,過得這些年后,如今的魯國和晉國,這一對姬姓之國,還真是成了難兄難弟了。
而自從叔孫豹死后,魯侯稠也自然是再也沒能來到晉國“告狀”。很顯然,晉國在范鞅的把控下,對其必然是會百般阻撓。
說回現(xiàn)在
如今在場的人,也理所當然的是更為認同范鞅的話。所以,局勢對于李然和孔丘也是愈發(fā)的不利。
孔丘乃是代表魯侯前來吊唁的,所以,他一直選擇不曾開口而他這時自然是不能再保持沉默。
“范中軍,在下以為,君子不語怪力亂神,似這等所謂天罰之事,還是不得妄言吶!”
范鞅聞言,不由是呵呵一笑:
“呵呵,爾既是代表魯侯而來,這般說倒也無有不可。只是,想那宋元公,以及叔孫昭子,他二人皆是為魯侯奔走而至亡故的。想那齊侯,恐怕亦是因此而改變了初衷,只將魯侯是安置在了鄆邑,便也就不管不顧的了。”
“而你們魯國又素來與齊國親近,現(xiàn)如今齊國都已無心此事,那我晉國又豈敢是冒此天下之大不韙呢?所以,看來還是讓二位失望了!”
范鞅的話,本來就在晉國都是舉足輕重的,這時候他又站在了晉國的立場上,為自己本國是據(jù)理力爭,可當真是更加令人無法反駁。
而李然此刻即便是再有急智,也是無話可說。
這時,只聽一旁的荀躒亦是附和開口道:
“二位貴客,我晉國如今正值國喪期間,言及旁事,實是于禮不符。二位既是遠道而來,還是暫且休息片刻,隨后自有延席替二位接風洗塵。”
李然見狀,心中只得是一陣暗罵。但事到如今,也唯有是暫且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