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不信自告奮勇,愿為前部。
但公孫青卻對田穰苴方才所說的話不甚其解。
「既為夜襲,其勢也險,其節(jié)也短,以一軍突進(jìn)便已足矣,只需得畢其力于一處,卻如何能夠分兵?」
只見田穰苴拔出了腰間的佩劍,并在沙盤上比劃了一下。
「陽虎之前為了圍住鄆邑,區(qū)區(qū)三萬人馬,竟分四地駐扎,可謂兵勢分散。雖說在他在得知了鄆邑有了增援后,已將四處聚為兩處,且兩處營地之間亦可互為犄角。這陽虎,倒也算是個知兵的,他知其圍勢已不可為,所以圍城是假,伺機策應(yīng)才是真!」
「所以,我們不如將計就計,亦是兵分兩處,分別攻其兩處大營所在。與此同時,另只需三千人,以牽制圍兵,阻其回援。如此,韓將軍方有一擊成功的可能!」
孫武聽得此言,不由是點了點頭。
「田老將軍此計甚妙,當(dāng)可為之!」
公孫青說道:
「既如此,那我們這就下達(dá)軍令,明日便去……」
田穰苴卻搖頭道:
「不,凡三軍,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師可服。」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軍之中:下達(dá)的號令,半天以內(nèi)就要執(zhí)行;對個別號令,甚至不等吃完飯就要執(zhí)行;要乘敵人尚在疑惑不定的時候,用兵襲擊,就可擊敗敵人。
孫武聞言,亦是當(dāng)機立斷道:
「既如此,那末將馬上下達(dá)指令,午時之前,立刻出城奇襲!」
于是,當(dāng)下孫武便傳令各處,令各部是各司其職。
除此之外,孫武、田穰苴和韓不信還議定了一番具體細(xì)節(jié)。
尤其是田穰苴,他還格外注意各個兵種之間的配伍。
他所秉承的戰(zhàn)法:「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wèi),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jì)?!?
所以,他對于長兵器短兵器之間的契合,以及銳器和鈍器的利弊,都可謂是心知肚明的,而孫武對此亦是頗為受益。
大軍開拔,按照孫武和田穰苴之前所謀定的,他二人是突然開得城門殺出,而韓不信也是作為其中一把「尖刀」,輕率兵馬而出。
而陽虎,盡管對城中可能采取的主動出擊已是有了一定的準(zhǔn)備。
但也沒有料到他們的行動竟會如此迅捷。
主要是這三撥人馬,盡管是才聚在一起的。但是,因為都是由各路名將所各自統(tǒng)領(lǐng)的精銳之師,而且本就都是能征慣戰(zhàn)之師。故而,就謹(jǐn)遵號令這一條來說,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軍隊行動快速時,就如狂風(fēng)驟至;行動緩慢時,就像漫山的樹林;進(jìn)攻敵人時,似燃燒之烈火;駐守時,宛山岳不動;隱蔽時,及陰云蔽天;動作起來,就是萬鈞雷霆。
陽虎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韓不信這把「尖刀」,在激戰(zhàn)過程,在得知了陽虎所在后,便立即帶領(lǐng)一千人奔襲而至,陽虎亦是手提出大劍迎敵。
陽虎身材高大,在人群中格外顯眼,韓不信一眼便見得此人。陽虎雖是也穿著均服,但奈何其甲胃在身,且身材魁梧,故而相較他人是更為顯眼。
而且見此人手持一方長劍,便知此人絕非一般的士兵。于是,韓不信當(dāng)即沖將過去。
陽虎看到韓不信殺到,大劍斜刺,韓不信格擋,只覺得此人力大無窮,腳下一彎卸力,這才支撐住,接著身形一繞,到了陽虎身后。
陽虎反應(yīng)沒那么快,頭也不回?fù)]劍刺去,韓不信一個矮身避過,同時欺身上前,想要以快對付陽虎。
然而陽虎力大,盡管不夠靈活,每一劍卻又讓韓不信
不得不回招格擋,而一旦兵器相交,韓不信反倒是會被震的往后退一步,如此一來,反倒是直接僵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