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英國人希望我們從意大利撤軍,交由他們接管!”梅捷夫說道
“果然是利益動人心!”
斐迪南感嘆了一句,然后做出了決定:“答應他們,不過我們和英國財團達成的協議,英國政府必須要替我們履行!”
“可是陛下,這么大的利益我們就拱手相讓么?”梅捷夫有些猶豫的說
“利益是大,可惜是帶毒的!”斐迪南說道
“陛下,社會學家們分析,當輕工業轉移過后,英法兩國正在通過對外掠奪喀來轉移國內的社會矛盾,并且已經取得了成效。
根據我們搜集的資料顯示,1924年前半年,英國國內的經濟較1923年同期增長了5,這是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們創下的新高。
在制造業轉移后,資本家們也放松了對工人階級的壓榨,倫敦的平均工資已經增長了百分之五!
同時,英國的失業率并沒有因為工業轉移而增加,反而出現了一反常態的下跌趨勢,這是世界大戰爆發以來,英國失業人口首次出現下降!
這和我們推測出來的結果恰恰相反,這次我們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了!”肯尼迪憂心忡忡的說
“不用擔心,英國的社會矛盾確實被轉嫁了出去,但他們的經濟增長卻是不正常的。
你有沒有發現推動英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已經不再是工業了,現在他們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股市的繁榮上的。
所謂的經濟增長,無非是吹出來的泡沫,早晚都會破滅!世界工廠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現在他們新增的就業崗位再哪里?
服務業、金融、保險、房地產!這些產業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辦法增加他們的硬實力!
在經濟繁榮的時候,這些產業會蓬勃發展,一旦遇到了經濟危機,泡沫被戳破過后,立馬就會被打回原型!”斐迪南解釋道
“去工業化”帶來的不僅只有危害,還有——龐大的紅利。否則后世那么多國家,為什么會前赴后繼的選擇“去工業化”?
并且這個“紅利”,還是在短期內都可見的,完成了去工業化,還會在社會上引發一輪新的經濟繁榮!
即便是猶豫斐迪南的蝴蝶效應,英法提前了去工業化,但是這個紅利依然會存在很長時間!
理論上,只要英法可以永遠掌控意大利和德國,那么他們轉移出去的工業產能也在他們的掌控之中,那么這個危機就會被壓制到最低點。
大不了等經濟危機爆發后,他們再次進行工業化,還可以直接進行產業升級,這些事情后世都是他們干過的,并且還干得很成功!
“去工業化”是第一次出現么?
顯然不是!
不然,法國人的高利貸帝國稱號是怎么來的?
只不過之前的操作方法不一樣,以往是受到金融業的沖擊,資本家們減少了在實體經濟上的投資,這次是產業轉移。
1903年,從事制造業的英國人,占據了英國勞動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七;截止到了1923年,從事制造業的英國人,已經下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三。
這個下降的趨勢非常的明顯,也不光是英國,全世界所有的發達國家,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比例,都在呈下降趨勢。
與之相反的是,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比例,卻在逐年上升。
1903年,英國從事服務業的勞動人口比例僅限百分之二十八;到了1923年,英國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勞動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一。
這個比例并不算高,后世斐迪南還見過從事服務業勞動人口,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國家。后世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從事服務業的勞動人口比例,都不會低于百分之七十。
……
在德國建立代工廠,在協約國看來這是一件一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