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8日,在神圣同盟的支持下愛爾蘭王國建立了,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英倫三島。
聰明人都知道,英國人這次要完蛋了,看看愛爾蘭人的參軍熱情就知道愛爾蘭島守不住了。
要是丟了愛爾蘭島,英倫三島還守得住么?
這一刻即便是對大英聯邦最有信心的人,也不認為他們能夠翻盤,最明顯的就是美洲各國紛紛宣布退出泛國際陣線。
沒有人愿意站在失敗者一方,這個時候要是不快點兒跳出泥潭,戰后清算的時候,就不要想跑了。
英國政府內部也變得悲觀了起來,北美三國游行示威的人群已經堵塞交通,被英國人控制的幾個王國紛紛脫離倫敦政府的掌控。
就連幾大自治領,也不是那么的聽話了。南非就不用說了,都被保加利亞占領了,聽不聽話都和倫敦沒有關系。
澳大利亞自治領正忙著和日本人打仗,已經是自顧不暇了,哪里還有精力管倫敦政府?
新西蘭自治領正忙著給澳大利亞幫忙,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是懂的,英倫三島的問題往后放吧!
加拿大自治領和紐芬蘭自治領還留有余力,不過這個時候他們也不愿意將去趟英倫三島的渾水了。
(備注:紐芬蘭自治領存在感不強,1949年并入了加拿大,領土面積只有四十多萬平方公里,包括今紐芬蘭島和拉布拉多地區)
人都是逐利的,注定失敗的戰爭,當然沒有人愿意繼續投入了。沒有宣布獨立,那都是在顧及民眾們的感情。
這個時候,還有誰能夠支持英國人繼續打下去?
“不流盡印度人的最后一滴血,大英帝國絕不投降!”
這句話大概是不會出現了,現在的印度地區正被三面圍攻,自顧尚且不遐,靠什么支援英國本土呢?
世界大戰打到了現在,大英聯邦擁有的船舶總噸位已經不足戰前的一半了,想要從外界抽血滋養英倫三島,他們也做不到了。
為了海上生命線,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英國人就付出了上千萬噸的船舶,以及數十萬海員的生命。
當然這個數字里面也包括中立國的傷亡,神圣同盟可是一視同仁,不過是誰家的船,只要敢給英國人運送物資,那就通通擊沉。
倫敦政府
丘吉爾先生再次進行了鼓舞人心的演講,好吧貌似沒有什么效果。
不管他說出來什么樣的經典語錄,這個時候悲觀主義已經充斥了倫敦政府。
遷都北美?
這個想法不錯,真要是去做了,就會發現這是非常的不現實。
別的不說,政府官員和軍隊要帶走吧?科研人員和工程師也是少不了吧?
想要這些人繼續替大英聯邦賣命,那么要帶走的就不光是他們,還必須要帶走他們的家眷。
稍微有點兒計算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是和平年代英國人或許還有這份兒國力。
現在無疑是做不到了,就算是集結了全部的船舶進行運輸,一次運送上百萬人,這也要來回跑好幾趟。
神圣同盟又不是瞎子,空軍把港口一轟,那個損失就是千千萬。被空軍轟了過后,還要被海軍圍剿,真要撤離到了北美,最后剩下來的能夠有十萬就不錯了。
這么點兒人,能夠支撐接下來的戰爭么?
總不會真的以為搬家去了北美,神圣同盟就會放過他們了吧?
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光撤離一個政府過去,搞不好都不用神圣同盟出兵,他們就要被出賣了。
這種事情他們干得多了,自然不會寄希望于政客們的節操上,戰爭到了現在,實質上倫敦政府已經喪失了對北美的控制。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至少也要打一仗,還要打了勝仗,傲氣十足的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