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山,尋常人三個時辰左右即可登頂,一些身手矯健的山民甚至能在一個半時辰內到達到山頂,相對而言并不算一座非常雄偉的山峰。
而每當劍池開啟的時候會有一個青石小道一直延伸到山頂,如此只需要一萬步,也被稱之為萬劍道。
可如今.
顧溫望著幾乎看不到頭的天泉山,估摸著幾十萬步都不一定能登頂,恐怕也就折劍山老祖才能登頂了。
“這得有多少丈啊?”
郁華眼中的光景好似與一般人不一樣,她回答道:“三萬丈,再往上一萬丈就可以觸及成仙地頂端,也就是我上次帶你去的地方。”
一丈三點三米,三萬丈大約九萬米,將近十座珠穆拉瑪峰的高度,但又好似唯有這種高度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遮天蔽日,讓一座城市清晨依舊如昏暗。
顧溫要說不震撼是騙人的,那種脖子完全抬起來都只能看到半山腰的雄偉,就好似螞蟻望見泰山。
這就是修仙嗎?
“我恐怕是踏不平這天泉山了。”郁華皺眉道:“就是放修行界四境真君也不一定能搬動這座山,得是云渺師叔那般天尊級別人物才行。”
“真君還能搬動這玩意兒?”
顧溫難以想象有人能搬動十座珠穆拉瑪峰大小的天泉山,他想象中的移山填海都是搬山峰的,而郁華是想把堪比太行山脈的山給搬了。
如果是這樣還真能填海。
他很難想象一個能被自己殺死的真君能搬動一座山。
郁華問道:“修行四境與真君名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四境十二重天,你覺得這一境分多少重?”
這種‘小學老師’式的疑問,讓顧溫剛準備脫口而出的平均主義回答頓在口舌。
四境分十二重理所當然是一境三重,但既有疑問那他又要考慮修行又不是算乘除法。
“還請道友解答。”
“世俗大多數人是一境三重,因為他們的功法頂點只是求突破煉神返虛。”
郁華見顧溫還是有些云里霧里,又道:“修行就是打造水桶,最合適是一個境用兩塊木板如卯榫堅固。但有人造出來的木板兩塊不夠大,于是便用本應該是下一層的木板補一下,如此類推下去。”
顧溫頓時了然,原來是偷工減料。
就跟前世起房子一樣,許多房子其實是不符合建筑規范的,但還是可以平地高樓起。
“我們覺得是一境二重,唯有煉虛合道一字一重,故此有真君之名。”
郁華如往常一樣為顧溫耐心解答,凡涉及修為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從返虛期開始就可以冠上真君之名,但許多人都只能停留在返虛期,合體期十不出一,大乘期鳳毛麟角。想要搬動這山得上大乘之上,即為悟道境。”
“敖前輩是什么境界?”
“大乘期。”
顧溫暗暗記下琢磨,他對于此前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
真君之強弱為什么這么大,自己能殺,敖湯能隨手捏死,乃至更水一點能讓他們一群年輕人亂拳打死。
但如果不看道基,只看四境就可以獲得解答,大乘期捏死一個返虛期很正常。
忽然發現少了兩重境界,從煉氣到大乘一共九個境界,加上一個道境也才十個。
他問道:“還有兩重境界呢?”
郁華回答道:“那并非兩重,而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得道與合道。現在的你無需過多了解,只有到了九重道基才有資格考慮,而九重圓滿足以成仙。”
“若我九重圓滿走出成仙地,還需要按部就班修行嗎?”
顧溫神情頗為認真,若是其他人問又或者詢問他人會引人笑話,但郁華不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