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吉覺得景王帶不動的時候,張居正的明廷軍隊進展也很順利。
從開封前往洛陽,整頓軍隊之后張居正迅速南下,和襄陽知府取得了聯系。
襄陽知府立刻表示喜迎王師,并且準備好勞軍的物資,等待張居正進軍襄陽。
趙貞吉又向景王建議親自出征荊州,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景王又猶豫了。
趙貞吉更是氣的半死,景王不肯出征,趙貞吉只能帶著大軍自己前往荊州,希望能在張居正攻占襄陽之前占領荊州。
湖廣的戰事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廣西武靖州,一支小船隊從潯江逆流而上,駛入了群山之間的峽谷中。
“這邊就是藤峽了。”一名伙計指著兩邊的群山,對小船上的年輕人說道。
這個年輕人就是第五旅的后勤參謀李言恭,將手榴彈和山地炮等裝備送到了第四旅之后,李言恭主動請纓,前往廣西打探瑤亂的情況。
俞咨皋答應了李言恭的請求,于是他裝扮成商賈,前往藤峽刺探情報。
伙計是漢人,名字叫做佘正,以往就是經常前往藤峽的商隊向導。
自從藤峽瑤亂開始之后,佘正就沒了活干。
李言恭高價聘請佘正擔任向導,佘正咬牙帶著李言恭前往藤峽。
李言恭看著兩岸的高山,不由感慨也難怪藤峽之亂屢次發生,但是明廷依然沒辦法平定。
這地方實在是太險要了,兩側的高山根本沒辦法攀登,潯江水流湍急,大船也無法通行,只要躲在這山上,以大明軍隊的戰斗力,還真的拿這些瑤人沒辦法。
佘正說道:“聽我祖父說,藤峽在上皇繼位初就叛亂了一次,還是新建伯帶人平定的,后來我爹說又叛亂了一次,那一次是張經略帶人平定的。”
新建伯就是王陽明了,而張經略就是張經了。
查看了藤峽的地形之后,李言恭返回了尋州府的桂平城,結合他實地考察的情況,他將當地瑤亂的情況繪制成地圖,連忙給駐軍肇慶府的俞咨皋送去。
幾天后,肇慶府,第四旅的參謀部中燈火通明。
俞咨皋和譚綸坐在李言恭送來的地圖前,整個作戰室內到處都是爭論的參謀們。
譚綸說道:“這一次廣西事務,大都督全權讓我們處置。”
“大都督說了:‘軍情萬變,不必事事回報,皆由譚、俞二人相議而定’。”
俞咨皋不由的感動,他聽父親俞大猷說過不少明軍內部的事情,什么制衡掣肘,互相拖后腿。
“大都督讓人從上海送來了明廷兩次平定藤峽的資料,這些都是好東西啊。”
俞咨皋也點點頭,這些資料中包含了王陽明和張經平定藤峽期間上報給兵部的軍情,還包含了王陽明和張經親自書寫的奏章,詳細論述的嘉靖年兩次平定藤峽的作戰過程。
這些自然都是蘇澤從京師“搜刮”過來的,這對于即將進入廣西作戰的第四旅,具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王陽明和張經,都是嘉靖朝時期最有能力的文臣將領了,他們對藤峽作戰的經過,對于第四旅依然有參考價值。
藤峽之亂一共發生過三次。
分別是成化年的第一次藤峽之亂,這一次明廷的主將韓雍,這位也是一個猛人,二十歲就進士及第,能文能武。
韓雍在平定了藤峽之亂后,將藤峽改為斷藤峽,意思就是戰亂瑤人作亂的氣運,并且將斷藤峽所在的地方設為武靖州,專門委派軍政官員管理。
不過韓雍平定藤峽之亂對于第四旅沒有參考性,因為成化年間的明廷實力尚強,韓雍是盡起十萬大軍,八路并進殺進藤峽的,算是一力降十會。
如今東南就沒有這么多兵,而且十萬大軍補給消耗也是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