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看向張敬修,剛剛那番話也不知道是他的想法,還是他父親張居正的想法。
不得不說,這個年輕人說的,在一定程度上說服了在場眾人。
不過還是有人對張敬修說的這一套不舒服,佟安站起來說道:
“同學,我們北方人多是不假,但是人多也不代表這些人就愿意進工坊啊。”
同學會的人互相之間都稱呼同學,這是佟安成為同學會領袖后所做的事情。
張敬修雖然不是同學會的成員,但也經常參加同學會的聚會。
佟安不愿意提起他相府公子的身份,所以以“同學”相稱呼。
張敬修說道:“這就涉及另外一件事了,要讓百姓能安心的進工坊做雇工,還需要一個穩定的糧價,這也是我父親執掌內閣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穩定幣值,降低糧食價格,百姓才能安心的去工坊做事。”
佟安卻皺眉說道:
“降低糧食價格,不是讓農民的收入更少嗎?這是要用低糧價逼著農民去工坊?”
張敬修露出一個笑容說道:“我可不是這個意思,難道佟同學希望看到高糧價嗎?”
在場的讀書人大部分都沒種過地,也不了解鄉村的情況,他們基本上都是住在城里的,自然希望糧食價格越來越低。
他們附和說道:“張相國這個可是仁政啊!”
張敬修又說道:“此外重農抑商的輿論要改變,無論是商是農,對于我大明都是有貢獻的。”
“農民耕種,為國家生產糧食,這是對國家有利的。”
“工坊主投資設立工坊,為國家生產商品,這同樣也是對國家有利的。”
“工坊主也是勤勞苦干的,我準備在《皇明新報》上開設一個版塊,專門介紹我們大明這邊的優秀工坊主,我也建議父親,給那些著名的工坊主授予勛職,鼓勵更多的人來投資開設工坊。”
聽完這話,佟安覺得更別扭了。
同樣是提倡農商平等,東南那邊講究的是四民道德,提倡的是建立評價商人的道德標準,給商人們一個道德的指引。
怎么到了張敬修嘴里,就成了商人有德了?還要給商人授官,宣揚那些大商人的“勤勞”?
誰不知道現在明廷這些有名的商人,哪一個不是和官府有著密切的關系,哪一個不是靠著工部和兵部的訂單才發家的。
京師那些私人工坊的工坊主,哪一個不是手上沾滿了雇工的血汗,他們到底有什么“德”?
可是佟安偏偏也找不到攻擊張敬修這番話的理由來。
作為崇尚新學的年輕人,佟安也說不出“商人唯利”這種舊思想的口號。
但是張敬修這番話總覺得哪里有什么不對。
張敬修繼續說道:“給這些商人授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今是大爭之世,非常之時要用非常手段,既然要鼓勵這些富人辦工坊,也要打消他們的顧慮。”
“勛位也是官位,還可以用來蔭及子孫,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來辦工坊。”
“而且按照規定,有勛位的官員如果犯罪,是無權由地方官府審理的,需要直接交給大理寺來審。”
“有了這一條,也是為了保障那些興辦工坊的商人不會被構陷,減少他們被地方的盤剝。”
“對于我們明廷有貢獻的商人,朝廷還是要保護的。”
這話聽得佟安更別扭了,保護商人也不是這么保護的吧?
可偏偏佟安也說不出張敬修這一套有什么不對。
張敬修又說道:“從東南的經驗看,投資也是很重要的。父親已經籌備建立大明錢莊了,要以朝廷來主導投資一些大的產業,盡快的建立更大規模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