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海軍的這支科考船并沒有太費力就控制了永明城,這些海軍部的軍人們一絲不茍的布置城防,設置據點,而徐錦則建立測繪點,考察當地的氣象和地理,以及港口通航的條件。
正在雪原中行進的李如彘并不知道目的地發生的變化,實際上李如彘這不到千人已經在關外的戰爭中無足輕重了。
朝鮮派出了接近三萬人的遠征軍,他們抓緊時間沿著建州到沈陽一線修建防線,收攏海西女真,控制附近村莊軍屯,和出山海關而來的李成梁形成對峙的勢頭。
李成梁在山海關整頓兵馬的時候,就遇到了從遼陽逃回來的兒子李如松。
李成梁勃然大怒,當場就要以違抗軍令為理由斬殺李如松。
要不是手下老將求情,李如松就已經被李成梁斬殺了。
等到接到了前線消息之后,李成梁不顧后方的糧草補給還沒跟上,火速北上遼陽。
等到李成梁抵達遼陽,見到了被炸藥炸毀的城墻,看到荒涼蕭瑟的遼陽城,更是直接提起馬鞭狠狠抽了被捆住的李如松,這才下令全軍進城。
進入遼陽城后,李成梁立刻召集手下進行軍議。
將關外的情況說完,眾將領紛紛無言,最后又是山蒿先站出來說道:
“大將軍,屬下有一句話,也許不當講?!?
李成梁立刻說道:“先生但說無妨。”
山蒿先說道:“屬下以為,當棄遼。”
眾將士嘩然,但是大家又露出情理之中的表情。
山蒿先說道:“遼東雖然是我大明重鎮,但是遼東之地物產并不豐饒,而且有山海關可守,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守住。”
“就算是拼盡全力來爭奪遼東,得到遼東之后也未必能夠帶來多大的裨益。”
“屬下以為,齊遼才是上上之策?!?
山蒿先說完,很多將領都暗暗點頭,李成梁也沉默不語。
其實李成梁也知道,棄遼才是最好的選擇。
遼東苦寒,又有女真人作亂,還背靠朝鮮,如果以前那樣靠著建州女真還能維持均勢,遼東也能給明廷提供一些原材料和賦稅,自然是不錯的地區。
但是現在遼東這個樣子,且不說打敗朝鮮軍隊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遼東如今四處亂起,又有東南的勢力介入,短期內都是要長期輸血投入,根本不會有任何的產出。
攻打遼東根本不會對明廷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反而會不停地放血,削弱其他地區的守衛力量。
棄遼的好處顯而易見,通過山海關沿線的控制權,可以阻擋關外的進攻,而且東南要控制偌大的遼東地區,消化也需要時間,那明廷只需要少部分兵力就可以擋住北方威脅,專心集結兵力打決戰。
這些賬,李成梁自然是算的清楚,但是很多時候軍事上最痛苦的地方,并不是簡單的算賬,也在于人心。
正如同蘇澤在《戰爭論》中所說的那樣,“在戰爭中主動一方才有決定結束戰爭的權力?!?
現在不是李成梁要不要棄遼,而是他根本無法承擔棄遼的責任。
李成梁的精銳核心都是他在遼陽的班底,這些人的家屬可能已經遷往了京師,但是遼東都是他們的老家,一旦決定棄遼,那對于整個明廷新軍的打擊是重大的。
這份責任李成梁擔不起!
除此之外,在李成梁執政的時候,明廷丟失了接近一半的領土,如今連自己起家的老巢遼東都要丟了,對于李成梁的政治威信也是巨大的打擊。
當年李成梁就是靠著李春芳的政治危機才上臺,而且上臺后李成梁利用武人的手段解散言官,強力控制朝政,也得罪了很多讀書人,一旦他露出虛弱,那就會受到更大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