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現代觀眾和歷朝歷代的古人們也對俞悅這一驚一乍的性格有些哭笑不得。
九州一色的霜:不做攻略真的不太行吧悅悅。
明月松間照:嘶,感覺起碼要看看地圖?
俞悅瘋狂撓頭:“別罵了別罵了,我們還是先過去吧。”
等俞悅到了地方,又被眼前的“二王廟”三個大字整迷糊了:“你們先在此地不要走動,等我查一下這個二王廟。”
俞悅越查臉色越古怪,最后簡直是哭喪著臉了:“原來二郎神廟供奉的不是楊戩啊!!!我這想當然的毛病到底什么時候能改改。
二王廟的由來是這樣的: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這個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這里距成都市區56公里。
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
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余縣。 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
嗚嗚嗚原來它叫二王廟,我覺得我臉丟完了。怎么辦,我連進去看一看的心情都沒有了。”
九州一色的霜:別呀,來都來了。
怎么擁抱彩虹:不知者不罪嘛,進去二王上柱香他們不會怪你的。
戰國—李冰:兩千多年后都江堰仍在為后人所用在下已經滿足了,悅娘子不必介懷。
唐—韓愈:想必經此一事,悅娘子從此便記牢了這都江堰由來了,倒也不錯。
俞悅于是垂頭喪氣地進去逛了一圈,逛著逛著她就再次被先人的智慧所折服了,一個水利工程,竟然屹立了兩千多年。
俞悅:“我看二王廟介紹說,據文獻記載,古代岷江時常泛濫成災。
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眾開鑿都江堰,調控江水,使整個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
二王廟原為望帝祠,百姓所緬懷和敬仰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改稱為二王廟。
民國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災后募資重建。二王廟順應山勢,建筑主軸線呈現西南東北走向,為合院式布局。
同時,設計者集巧思,轉換山門前序院落空間,偏置入口,反而形成極有特色的“山門院落”。現占地面積約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
而且它廟門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繪制的《都江堰灌溉區域圖》,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廟內觀瀾亭下,一排丹墻石壁上鐫刻著兩則治水《三字經》。
一則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縣知縣胡圻依據歷代都江堰治水經驗編成的《三字經》。
另一則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府知文煥對原《三字經》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廟石壁上。內容是:
‘深掏灘,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留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毋擅變。’
后人總結的治水《八字經》:‘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具灣截角,逢正抽心’被認為是飽含哲理的治水真諦,至今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