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穹之域,實乃中土與光影相融合之形態,行引進兼發行之道。然引進之舉,受限于數目之規,難以隨心所欲,故較之中影,略遜一籌。至于推廣,李哲雖握有杰出之營銷人脈,但在平臺策略上,光線傳媒,此一專注于高端商賈樓宇的數字化媒體巨擘,實為合作伙伴之典范。
簡而言之,光線乃是其股東之一,早已布下棋局,故在樓宇、居民區乃至巴士公交的顯示屏上,電影之宣傳與精彩片段隨處可見,多出自光線之手。
李哲亦可尋分眾傳媒合作,然而其價碼與成本皆高出光線甚多,故李哲對大老王如何在院線之爭中應對,頗感好奇。
大老王并無資本抗衡,彼此傷及,李哲無妨,有萬大院線在握,已然立于不敗之地。景并非毫無見識之人,只需關鍵時刻施援,即可。若光線果真挑起紛爭,便是不給景家與萬大顏面。李哲僅為次要股東,而她,才是真正的主宰。
景自出道以來,首作便是《我的佳人上司》,氣度不凡,坐于一處,實難看出秘書之態,至多如被架空的傀儡。大老王強忍心頭之火,笑容滿面地向李哲發出邀請:“哲兄,可愿單獨一談?”
李哲微微點頭,應聲道:“無妨,到隔壁詳談。”言罷,向景投去暗示的目光,示意一同前往。于是,雙方各派三人,共赴鄰室,商議結盟之事。
黃思明全程面色不悅,萬大影業的蔣萬成同樣心緒不佳,曾握重權的大佬,此刻卻因分拆而淪為落魄鳳凰,雖尚可發行些許影片,但今非昔比,重回巔峰之路,艱難重重。
交談數語,李哲對大老王的誠意心滿意足,確為誠心誠意,此人忍耐力驚人,即便內心恨之入骨,言語間仍能尋求雙贏。所謂雙贏,實則光線割肉以獻。年發行十部,若皆如《極限職業》之品質,光線與諸多發行巨頭將痛哭流涕。數量雖不多,票房總額才是關鍵。
李哲之后的電影,斷不會交由他們發行,若有合作,僅限于基礎聯合發行,費用低廉,宣傳發行亦難獲厚利。如此一來,十部影片的整體票房流失,恐比以往更大。
假使李哲一年攬收二百億票房,約占四分之一江山,看似總票房攀升,實則大銀幕之寒冬已至,舊有生態鏈破裂,減產控投,皆為必然,眾多生計將受影響。
可惜李哲此舉突兀且狠辣,比萬大更為甚,大老王唯有捏鼻議和,否則院線生死未卜,光線定將慘敗,三至五年內退出發行舞臺,連博納都不如。
李哲并未為難光線,聯合發行的分成降至固定一成,院線分成減至三成五,雙方順利達成三年戰略合作,協議三年內有效。
大老王離去后,景滿腹好奇地問道:“何以選擇光線?”
“當今發行界三足鼎立,中影有好萊塢之優勢,無人能敵,華藝京圈巨頭,暫無大礙。唯有光線受創頗深,去年光線發行之影片總票房超四百億,扣除我方,實際約三百二十億。
如今我涉足進口電影發行,光線票房至少再減百億,僅余二百二十億左右,與華藝相差無幾。華藝多有自家投資,光線則少,非每部皆能以小博大,同類影片我方已有十余部,光線盈利必大幅下滑。
如今勉強能從我處撈取微利,保住總票房,以數據王者之姿穩固市場,對股價與地盤至關重要,故此條件對我方而言甚佳,優于其余兩家,合作無礙。”
景近來雖勤補知識,然不及李哲之專業,就連身邊萬大院線經理鄭源,在某些數據上亦不及李哲詳盡。
見光線未與李哲交惡,反簽訂三年合作協議,大小王頗為遺憾地離去。若是兩虎相爭,他們或許能坐山觀虎斗,再乘機下手,至少能除掉一方。如今兩方達成一段時間的平衡,他們無從插手,苦主未受損,自然無法鬧事,只能暫時接受李哲填補萬大在發行領域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