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城攻下之后,以清州為基準東西方向拉一條線,線南邊的這些高麗營寨就有些尷尬了。
清州在車嶺山脈東南角上的一片狹小平原上。
而車嶺山脈從太白山脈的五臺山 (海拔1,568米)分出,直抵海濱。呈東北、西南走向,長200公里。
基本攔住了高麗南北,這也是為什么之前王燁計劃拿下車嶺山脈,占據高麗半壁的原因,因為這種地利守起來真的容易。
車嶺山脈南面就是湖南平原,要知道整個高麗半島,大點的平原也就那么三五個,其中相比蘆嶺山脈南邊的全南平原,湖南平原開發程度更高,是如今的高麗糧倉,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清州以南還有十三處營寨,每處營寨一千到三五千人馬不等,合計有近三萬兵馬的。
當然不是說這些營寨就被包圍了,車嶺山脈還是有些山間小路的,整體海拔也不高,有些營寨還是能從車嶺山脈翻過,跟高麗大本營保持個若即若離的聯系的。
如果真的按照常規方式,一個營寨、一個營寨去攻,去拔,恐怕不填個兩三萬兵馬進去,是拿不下的。
有些營寨就卡在那種山腰甚至山頭上,端的是易守難攻!
然而又不能不管,為什么大部分古代戰爭中是不能在身后留下敵方城池,尤其是有武裝力量的城池?
一是糧道問題,打仗隨身攜帶的糧食是有限的,輔兵帶著正卒的甲胄武器就已經辛苦的不行了,又能帶多少糧食?
這也就是梁山作戰半徑短,還要沿著河的原因,就是為了方便轉運。
二是因為前后夾擊真的要命,誰都知道后背是弱點,能把弱點留給兩三萬戰兵?
所以這些營寨必須要攻,當然如果說王燁不著急的話,也可以就這么耗著。
畢竟是山上的營寨,又不可能自給自足,就是布置營寨的時候有些儲備,也只是一些,梁山又有野戰優勢,只要撐的時間久,最先撐不住的一定是高麗一方。
這就牽扯到王燁或者說梁山的既定戰略了。
速戰速決!
定下這個戰略,自然是有考量的,就是梁山軍隊的戰斗力和士氣問題。
最早的梁山軍,戰斗意志是極為頑強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軍備、訓練、將領、甚至王燁個人魅力,所以成軍極快,畢竟能力是可以訓練的,而且王燁還有掛。
在求教過宗澤之后,王燁大概明白,成軍的真正驅動力是利益。
當初一窮二白的梁山軍,除了命還有什么?
就像乞活軍,聽名字就知道了,都活不下去了,不拼命干嘛!
所以在能看到一個改變自身命運機會,有可能掙一份家業的時候,他們可以拼命,王燁讓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但是這個士氣是會衰減的,畢竟拼命是為了能活下來,然后能吃飽,再然后能有份家業更好~
現在已經進入到有家業的階段,是不是還愿意拼命?
富裕的生活是戰斗意志腐化的溫床!
舉個例子,據說完顏阿骨打曾經在宋金聯盟攻遼的戰爭中,死前還在堅持把燕云十六州給大宋,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完顏阿骨打認為如果金國進入到燕云十六州,會戰斗力銳減,最終亡國。
理由是繁華世界,會快速的讓金國的戰士腐化墮落。
雖然參考案例不一樣,但是這也是梁山主要負責人的共識。
就像現在招預備役,王進那里已經更多的,是從江南和京東河北地區新上山的百姓中招募,雖然他們可能因為身體長期饑餓要差一些,但是這些赤貧的百姓,服從性上是比在濟州島養了一年多的百姓要好很多的。
梁山的這種從軍到民的整體轉變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