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東京城內(nèi)。
這個年過得頗為熱鬧,事情的起因也簡單,就是那位傳說中的齊王,上了一道請封奏折。
齊王是什么地位?
那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說,是不是一人之下都不好說。
畢竟這不朝不拜不貢的,懂得都懂。
齊王就是事實上的自立的王爺。
而現(xiàn)在這個王爺上了道奏疏,自然的就引得市井議論,尤其這封請封奏疏。
眾多吃瓜群眾更是從這奏疏里,分析出了八百個道道出來。
這個說齊王是想服軟,給朝廷一個臺階~
那個說齊王是為了壓服一幫驕兵悍將,畢竟滅了日本高麗,功高難封的一群,就封個沒參與滅國的~
還有說齊王單純就是為了膈應(yīng)朝廷,所以弄出這么個事,細想就知道,一個蔥蒜,至于封侯嗎?
··· ···
大過年的,總要喝點嗎,喝了之后就喜歡議論時政,然后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嗯~
感謝齊王大過年的給大家?guī)淼臉纷印?
別人能把這事當(dāng)樂子,趙官家是不行的。
趙佶、趙恒、趙楷父子三人和蔡京對坐于御花園。
三個姓趙的里面加了一個姓蔡的,是有些不協(xié)調(diào)的,但是趙官家想教兒子,又要借助蔡京多年執(zhí)政經(jīng)驗,所以才有了這么個配置。
自從王燁在梁山異軍突起,蔡京的政治地位就開始拔高。
原本該退休的年齡,因為他個人戀權(quán),再加上趙官家找不到人替代,于是這相位倒是愈發(fā)穩(wěn)固了。
沒辦法,除了蔡京,其他人更玩不轉(zhuǎn)如今風(fēng)云詭譎的形勢,趙官家這點譜還是有的。
“關(guān)于齊王這請封奏疏,你二人什么看法?”趙官家道。
沒有咨詢意見的意思,單純就是為了考校。
“兒臣···兒臣以為,齊王此舉該是為了示好于父皇。”趙桓道。
趙官家點點頭,不知可否。
沒有否認大概就是同意了,趙桓定了定心神,繼續(xù)道:“齊王封王已有年余,不曾有文書到東京,但也不曾有逾越之舉。此番來信,想來是為了緩和和朝廷這般關(guān)系。”
“之所以選擇請封,而非其他,一來齊王驕傲,不屑于一篇歌功頌德的文書。二來若是為自己表功,只日本功績,便不好封賞,所以才有這般請封奏疏···”
王燁做的事情挺多,能拿到臺面上說的,那就是打仗了。
梁山百戰(zhàn)百勝,如果按照朝廷的封賞規(guī)格,那日本那邊殲敵二十萬,擴土千里的功勞怎么封賞?
當(dāng)然,大家也都懂,人家是梁山打下來的地盤,大宋朝廷也沒什么好處,不封賞才是正經(jīng)。
什么時候,梁山是給朝廷打下地盤,那再說。
趙官家點點頭,看向趙楷:“三哥以為呢?”。
別的不說,只說長相,趙楷是最像趙佶的。
風(fēng)神俊朗,儀表非凡。
而趙楷的表現(xiàn)也比趙桓要好一些,最起碼禮儀上是好些的,先是起身,叉手為禮,依次見禮于父親趙官家、長兄趙桓、蔡京,然后才在趙佶示意下才落座回道:“兒臣以為,齊王此舉一是如大哥所說,示好于朝廷,二來也是為了安撫人心。”
“嗯?”趙官家點頭,示意繼續(xù)。
似乎是受到了鼓勵,趙楷繼續(xù)侃侃而談:“此事便要從李俊此人說起了。”
“李俊此人,本是江州水上豪雄,于梁山武藝、謀略均不頂尖,然為人沉毅果敢、軸弼得人。兩番出海于南洋,得錢財兩千余萬貫,有大功于梁山。”
趙官家點點頭,軸弼得人(大概意思是自己做老大還是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