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停一下,是為了走的更快,走的更穩。
宣和三年三月,梁山全據燕京城及周邊,并且在大軍全面進入之后,完成分田及春耕。
這聽上去很簡單,實際很困難。
不僅是梁山的組織能力優秀,被征服的地方本身也要配合,比如燕云地。
這地方沒那么多頭鐵的,在遼國治下許多年,尤其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后,燕云漢族就是燕云地占比最高的存在。
這些人在遼國治下,更明白弱肉強食的道理,也更懂得適應被統治,所以任憑梁山捏圓揉扁。
遼東和燕云山脈還在穩步的開發,大興安嶺在布置防御,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梁山有足夠豐富的山地開發經驗,畢竟高麗,日本,都是多山的地方。
只是同樣是梁山治下,開發的價值和難度系數自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琉球島,跟江南近似的氣候,開發起來就挺容易的,哪怕臺風多些,也問題不大。
日本就比較麻煩,地龍翻身(地震)臺風、海嘯頻發,但是從產出來說,日本的糧食、水果、木材等產出,比梁山其他幾處還好一些。
這里面最難的就是遼東。
天冷,蠻荒。
哪怕是梁山下大力氣開荒,開發難度依然很高,只能是沿著主要河流開發。
在沒有實現機械化生產的情況下,遼東平原的黑土地開發價值,甚至比不上高麗半島南端的島嶼。
這也是為什么王燁還是大宋齊王的原因,如果沒有戰亂,是沒有幾個人想來遼東的。
畢竟發配邊疆也不過如此了。
開發最重要要人才,宗澤、趙鼎都是一等一的人物,梁山這七八年,尤其是王燁晉封齊王之后,到底是籠絡到不少人才的,各處開發還是能穩步推進。
相比于政事,人優秀與否,不過做的好些壞些,影響倒是沒那么直觀和要命,軍事上的行動就完全不一樣了。
四月,杜壆掛帥,入駐野狐嶺。
所部前軍四團兩萬余戰士不說,杜老大依然兼著燕云騎第二團的都統制,管著兩萬燕云騎。
四萬余精銳入駐野狐嶺,后果就是梁山需要源源不斷的,往野狐嶺運送人員和各種物資。
無論是燕云地還是奉圣州儒州這一段狹長谷地,產出離支持數萬大軍的消耗都還遠,所以只能是從其他的地方運。
梁山不缺糧食,或者說在糧食上很富裕。
但是運送的成本很高,好多山地,這也就是有河,桑河、羊水、愛陽川,河流不寬,但是梁山也有很多小船,所以補給起來還能支撐。
當然不只是梁山運送補給,還有更多的百姓入駐野狐嶺南面,一部分是從江南河北來的災民,一部分是朝廷戰敗俘虜的禁軍,更多的是燕云地本地的漢族,許貫忠負責往野狐嶺大量支援人口。
為什么那么多人?
因為梁山繼續在建城,在后世張家口的位置,建設一座大城。
同時,梁山還在~
修長城!
長城~
對大宋來說,已經是個很久遠的詞了。
從大宋立國開始,就離長城很遠很遠,而長城在遼國境內,已經百多年了,很多地方只能看到斷壁殘垣罷了。
盛唐的時候,長城只是大軍出動的阻礙!
王燁是這么說的~
然后被許貫忠嫌棄的···
唉,都沒法說。
之后許貫忠就給王燁科普了,長城到底能做什么。
簡單來說,城墻、烽火臺、堡壘這些是提供基礎防御功能的,但是敵樓、角樓、烽火臺、城堡這些連接在一起,就是軍事防御據點,功能不是一處城墻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