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年末。
曹操發布著名的《述志令》,表明自己的志向。
步騭將文書交給孫權品讀,當真是字字肺腑。
“孤始舉孝廉,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
“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
“得罪十常侍后,去官歸故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
孫權讀到此處,不禁感慨曹操文筆卓越,絲毫看不到作秀的痕跡。
“而遭值董卓之難,吾興舉義兵。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
“又袁術僭號于九江,兩婦預爭為皇后?!?
“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
“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欲侵吞天下。”
“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紹,梟其二子,遂平河北?!?
曹操的功績,一樁樁一件件地羅列出來。
和孫權純粹地開疆拓土相比,曹操更具備大義。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恰在于此。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
“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廷,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
“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孫權看罷,總結起來大概就是。
曹操為人沒什么欲望,只是想當漢室的忠臣,為百姓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罷了。
他要是把兵權交出來了,肯定會被奸人所害,所以只能硬著頭皮掌權。
要是曹操對天子劉協好一點,孫權還有可能相信他的鬼話。
一個稱公稱王之人,說自己不覬覦神器。
這和馬云說自己不愛錢沒什么區別,只是大家都想裝一個大的罷了。
曹操這么說目的很明顯,那就是吸納賢士為自己所用。
他掌控著天子,掌控著士族,也就掌控著話語權和輿論。
孫權要凝聚人心,稱王是絕佳的選擇。
南土暗流涌動,慫恿孫權稱王,甚至是稱帝的聲音越來越多。
漸漸影響到了孫權麾下的文臣武將。
孫權如今是車騎將軍,吳侯的位置給了侄兒孫紹,他自己都沒有一個像樣的爵位。
麾下諸將,也都是“偏將軍”“雜號將軍”。
哪怕他們的實權很大,也沒辦法更進一步,除非他們將孫權抬舉上去。
然而,越是到眼下這一步,孫權越是要和曹操比拼耐心。
誰先忍不住稱王,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孫權耐著性子,返回建業。
流光如駛,時間來到了建安十六年春。
曹操減戶五千,獲得天下贊譽,而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
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朝廷以曹操世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副丞相。
天子命曹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如蕭何故事。
這一系列冊封下來,著實讓南土的士族眼紅。
手握天子,就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