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quán)稱王之事,緊鑼密鼓地籌備著。
各種各樣的風聲和傳聞,都隨之散播到民間。
江東百姓殷切地期待著,臉上洋溢出歡快的笑容。
董卓首亂,蕩覆京畿。
曹操階禍,竊執(zhí)天衡。
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畏天下,殘毀民物。
久令天子蒙塵幽處,人神無位,遏絕王命。
曹操脅迫天子,冊封其為魏王,建立宗廟社稷。
能夠站出來和他抗衡一二的,唯有孫權(quán)。
既然朝廷無法冊封,那么孫權(quán)不介意自立為王。
“曹操假托王命,外吞天下,內(nèi)殘群僚,漢祚有蕭墻之危。”
“方今天下遭逢亂世,唯有吳君能拯救蒼生。”
“曹操不失為天下豪杰,奈何年邁,終不得大業(yè)。”
南土的輿論愈演愈烈,孫權(quán)漸漸被捧上神壇。
商賈們通過絲綢之路,甚至將吳君的威名,傳揚至西域、貴霜諸國。
諸國為了謀取絲綢之路上的利益,紛紛動了歪心思。
何不派遣使團出使江東,拜訪吳君?
蜀錦的產(chǎn)量,始終都是有限的。
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只能從競爭對手中搶奪。
誰能討好江東,討好吳君,誰就能獲得市場。
東漢時期西域諸國和中原王朝,有三通三絕的曲折。
自神州鼎沸以來,雙方近乎斷絕往來。
直到江東占據(jù)涼州,將勢力延伸至敦煌郡。
韓當常常代表江東,出使西域諸國,打通了絲綢之路。
諸葛瑾成為涼州刺史后,更是勵精圖治,積極地保障貿(mào)易的通道。
西域的商隊和涼州、益州的往來,越來越頻繁。
大規(guī)模的商隊,成為河西走廊靚麗的風景線。
孫權(quán)稱王,對于西域諸國來說,絕對是一場盛宴。
所以他們紛紛聯(lián)絡(luò)韓當,又向諸葛瑾遞交拜訪的國書,希望能參加大典。
諸葛瑾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他將國書整理起來,綜合地擬訂了一篇奏疏,遞交建業(yè)。
建業(yè)群臣立即沸騰起來,心潮澎湃不已。
要知道萬邦來朝的景象,只會出現(xiàn)在盛世中。
如果他們能抓住機會,營造好聲勢。
所有臣子都能跟著孫權(quán)沾光,在史書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南北的爭霸,不只是兵戈交擊這么簡單,還有方方面面的大勢。
西域諸使前來建業(yè),而不是前去拜訪譙郡的天子、鄴城的魏王。
想想都覺得振奮人心。
就連一向不茍言笑的張昭,都沉浸在萬邦來朝的喜悅當中。
只有孫權(quán)自己心里明白,西域諸國都是為了利益,推舉江東罷了。
但此行此舉,符合雙方的利益,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傳令諸葛瑾,好好地招待西域各國的使者。”
“今年冬季以后,準許各國使者前來建業(yè)。”
“再讓潘濬建設(shè)驛館,制定各種禮儀標準,負責接待各國使者。”
孫權(quán)的任何一個決策,都能營造出大勢。
不管是屯田還是各項政策,江東都稍稍落后曹魏一步。
此次絲綢之路萬邦來朝,將為江東稍稍扳回一局。
曹操要發(fā)展貿(mào)易,也只能屈從于江東,被迫跟著江東制定的規(guī)則走。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