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任吳王,江東的官職、爵位等都會迎來一場晉升。
王太子的人選,孫登無可爭議。
其實孫權還有一個次子孫慮,也沒什么存在感。
至于正妻謝氏,由于孫權常年征戰,沒怎么照顧。
最終謝氏郁郁而終,王后之位暫且空懸。
孫權任命涼州刺史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內閣首輔張昭之子張休。
荊州刺史顧雍之孫顧譚、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進宮。
為孫登侍講詩書,并隨從騎馬射獵。
張昭、周瑜、程秉、張溫等,先后為太子太傅。
其中諸葛恪等科舉賢士,直接提拔到建業任職。
相當于他在基層歷練一段時間后,飛速地獲得晉升。
一個穩定的儲君,能穩定士族、百姓之心。
往后孫權還要北伐,不可能一直處理政務。
張昭雖然功勛卓著,但終究只是臣子罷了。
孫登會漸漸走上監國的道路,一如曹丕一樣。
只不過曹丕年紀比較長,又經過多次歷練,能讓曹操放心。
而孫登明顯還不具備那樣的能力,只能作為一個學習者。
張昭會慢慢地培養他,直到合格為止。
吳國不設丞相,而是以內閣作為領導階層,輔佐孫權處理政務。
張昭無可爭議地成為內閣首輔,周瑜、孫邵、潘濬、陸績為內閣成員。
其實孫權很想把諸葛瑾、蔣琬、魯肅、顧雍等人,調遣回來。
但如今是紛爭天下,地方的統治同樣重要。
沒有這些賢士坐鎮地方,孫權真不知道怎么辦。
所幸張昭的身體,稱得上堅挺。
他要是和張纮一倒下了,就算是孫權都要焦頭爛額。
吳國的三公廢置不常,設六卿而非九卿。
張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采周、漢,撰定朝儀。
孫權任命侄兒孫紹為太常,劉繇之子劉基為大農,其他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至于爵位中,張昭和周瑜都是縣侯。
江表十二虎臣,都是鄉侯的標準。
陸遜、呂蒙、朱然、魏延、魯肅等功勛卓著之士,也是鄉侯。
剩下的大都是亭侯,包括胡綜、是儀、徐詳等親近之臣,也只是亭侯。
周瑜仍擔任中護軍,領衛將軍。
陸遜為右護軍,呂蒙為左護軍。
將吏皆進爵加賞,金銀財帛無數。
邊軍征防各賜勛五轉,鰥寡孤獨量給谷帛。
各地百姓并免今年租賦,天下賜酺五日。
就這一套封賞下來,孫權儲備糧草物資的愿望,很有可能落空。
要不是有絲綢之路撐著,朝廷的各項開支,都會成為問題。
“按照既定的計劃去辦吧。”孫權贊同了張昭等人的方案。
眾人紛紛松了一口氣,生怕有哪一方面不夠周到。
孫權看著名單,都有好幾百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孫權正式昭告天下稱吳王。
天下紛爭,強者為尊。
稱王之后,江東更能凝聚人心。
進一步使百姓歸心,將士用命。
孫權只不過是順應大勢罷了。
他曾考慮過“楚”的國號,可畢竟自己發家于江東。
孫吳,也是歷史的抉擇。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