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奔襲拉扯作戰。
如果在一天內決戰,那么虎豹騎的馬具,將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時間放長到半個月、一個月以上,沉重的馬具會成為騎兵的負擔。
總結起來,曹魏在關中地區部署的兵力,和南吳旗鼓相當。
作為防守的一方,曹魏稍稍占據那么一點優勢。
但也僅僅是一點罷了。
中部的戰場,主要集中在南陽和穎川的對峙。
朱然、全琮麾下,有十萬邊軍。
由于戰爭還沒有全面爆發,孫權并沒有向南陽增兵的意思。
曹魏一邊防守的主將是曹仁,兵力也達到十萬眾。
江淮地區的對峙,局勢才是最嚴峻的。
孫權將二十五萬主力,都部署在合肥、皖城、濡須塢地區。
曹操針鋒相對,調來二十多萬兵馬,幾乎將北方的邊境都抽空了。
現在幽州、并州的邊境,大概只剩下四萬兵力。
曹魏還有五六萬人馬,留駐在鄴城,作為機動性地增援。
各州的物資,瘋狂地運輸到前線。
就連南吳的海上航線,都變得異常地忙碌。
交州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集中到江淮地區,大都走的是海運。
南吳大規模的兵力調動,根本不可能瞞得過曹魏的細作。
所以孫權很難采取偷襲的策略,正面交戰又會損失慘重。
他選擇了最持重的作戰方式,那就是耗下去。
如果是以前的曹魏,孫權必敗無疑。
畢竟中原的物資豐富,不是南土所能相提并論的。
曹操多年來一直熱衷于軍事行動,不斷地發動戰爭,可謂是“窮兵黷武”。
然而,他的軍隊在江淮地區遭受了兩次慘敗,至今尚未完全恢復元氣。
大量的甲胄、武器和戰具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造和維修。
為了補充軍備,曹操不惜耗費巨大的民力。
這樣一來,原本有利于曹軍的對峙局面逐漸轉變,變得對南吳更為有利。
孫權麾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什么興修水利、道路,打造軍事器械等,都是佃客前去完成。
官府有人可用,自然降低了征召徭役的頻率。
南方百姓的生活雖然艱苦,可有人比他們還要“苦難”。
在這種深刻的對比下,他們的生活反而更加舒適。
孫權利用了人性中的“對比”,向百姓施加統治。
中原的百姓,當然更加擁護南吳。
畢竟南吳朝廷,可沒有“壓榨”自家人的政策。
官員的政治手段,都用到佃客身上去了。
當然,孫權也深刻地意識到。
這種高壓統治模式不可能長久。
現在是戰亂的特殊時期,自然得用特殊的手段去管控。
些許麻煩,等到天下太平再去處理。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