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收到呂蒙的書信,陷入一陣詭異的沉默當中。
呂蒙字里行間,沒有提及弟弟諸葛亮。
可他每一句話的意思,都沒有脫離諸葛亮。
作為劉封的左膀右臂,諸葛亮能影響到決策,甚至代替劉封做出決策。
要想完成和劉封的結盟,通過諸葛亮是最好的捷徑。
諸葛瑾非常了解自己的弟弟,不可能一直偏居一隅。
上郡和西河郡,根本無法成就真正的霸業。
他們就像是孤魂野鬼一樣,沒有真正的依靠。
所以南吳提出聯合,劉封和諸葛亮很可能答應。
諸葛瑾有很大的勝算,甚至不需要付出什么好處。
只是當年南吳奪取關中,留下了一點不好的印象。
要扭轉這等古板的認知,需要諸葛瑾做出改變和努力。
他思忖良久,最終還是動筆寫了一封信,邀請弟弟諸葛亮到西涼。
商討兩家伐魏的戰略。
書信剛送出去沒多久,諸葛瑾便收到了積極的回應。
諸葛亮作為使者,親自前來拜訪。
作為兄長,諸葛瑾既驚喜,又有一些誠惶誠恐。
完全不像是南吳的封疆大吏,更不具備任何威嚴。
在一個寧靜的午后,諸葛亮與諸葛瑾兄弟久別重逢。
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細碎的光影。
諸葛瑾面帶微笑,眼中滿是重逢的喜悅:
“孔明啊,多年不見,別來無恙?”
諸葛亮輕搖羽扇,目光中流露出對往昔的懷念:
“兄長,時光匆匆,所幸你我今日還有機會得以相聚,共敘舊情。”
兩人相對而坐敘闊良久,絕口不提公事。
諸葛瑾回憶著當年離開徐州的場景,感慨道:
“想當年,我們兄弟跟著叔父離開家鄉,不幸遭遇兵災走散。”
“我侍奉著母親,輾轉到了江東。你跟著叔父長途跋涉,到荊州安頓。”
“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
諸葛亮微微點頭,神情悵惘道:
“如今各為其主,歷經風雨。”
“雖立場不同,但兄弟情誼,亮始終銘記于心,未曾改變。”
諸葛瑾回憶著兒時的趣事,談論著家族的變遷。
言語間既有對過去的感慨,又有對未來的期許。
微風拂過,仿佛也在傾聽這對兄弟的深情敘話。
諸葛亮明確地表態,他暫時沒有投奔曹魏或者南吳的意思。
諸葛瑾只好作罷,沒有強求。
他喟然長嘆一聲,面色肅然道:
“此戰我軍將會進攻河東,牽制魏軍的主力,劉封只需要趁勢攻打并州即可。”
“無論并州的戰況如何,我軍都不會插手。”
最后一句話,諸葛瑾說得斬釘截鐵。
諸葛亮驀地搖了搖頭,直言不諱道:
“我此次前來,不是索要吳王的任何承諾。”
“我家主公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三千具鎧甲,五千柄戰刀。”
“還有兩萬斤鐵礦,以及三十萬石糧。”
任何盟書,都是利益為先。
要不是河套地區缺乏戰具,諸葛亮不會輕易到涼州來。
諸葛瑾知道,這些條件中有一定的溢價。
他要是討價還價,難免有點小家子氣。
于是干脆索要三千匹戰馬,作為籌碼的交換。
諸葛亮爽快地答應下來。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