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號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天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縣城郊掛甲營,吳中生在村長趙守田家吃完飯,就提出了告辭。
一個多月,吳中生被一個個村莊接力式的往西走,在一個村莊找水治病,還好老天爺終于在前十天下了一場大雨,讓干旱的大地得到滋潤,農民們趕緊忙著搶種莊稼,當地有個諺語芒種過后不可強種。就是說過芒種后種的糧食等不到自然成熟會大量減產。
趙村長非常看好吳中生,非要招他做上門女婿,把自己高中畢業在家做民辦教師的三女兒許給吳中生。嚇得吳中生趕忙以自己是出家道士為由拒絕。
吳中生離開掛甲營,來到縣城,采辦了一些日用品。傍晚,吳中生奢侈的住了旅店,旅店里有洗澡房,吳中生痛快的洗了個澡,一個多月沒洗澡了身上都要長虱子了。
第二天,吳中生早早起來,退了房間,在早點店吃完早飯,向西走去。
崆峒山,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是道士的云集之地。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即位第二年曾去崆峒山,因山高路險,畏怯攀登,只到山下石頭寨便御駕返回。漢武帝于元鼎5年5月,登上崆峒山。歷史上名人登過崆峒山的數不勝數,就不一一細表了。
崆峒山有仙鶴峒、鳳凰嶺、翠屏山、大象山、棋盤嶺、仙人峰、雷聲峰、老君峰、舍身崖、一線天、月石峽、黃龍泉、龍吸水、絕頂、靜室、廣成丹穴等40多處名勝古跡。
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里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廣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羅潮《廣成丹穴》詩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云杳杳。”
五天,吳中生已經在崆峒山呆了五天了,這五天里,他幾乎游玩了所有著名的景點,被崆峒山那如詩如畫、險峻奇秀的風景所折服。
訪了幾個道觀,都是一無所得,提出閱看道經的請求也無一不遭到各種借口的拒絕,讓他心灰意懶,怪不得道法衰敗,就沖一群老道的閉饈自珍不衰敗都沒有道理,不信你看佛教,來個香客都恨不得塞你幾本經書幫他傳播。
廣成丹穴是吳中生留下崆峒山最后的理由,冥冥之中,他覺得此山峰處和自己有莫大聯系。更何況他也要探一探到底是傳說還是真有其事。俗話說無風不起浪,興許真有其事,只是被后世人傳的太神奇了也說不定。
打量著面前如刀劈斧砍的峭壁,吳中生不知怎么爬上去,就算能爬上去,這么一大自己得什么時候才能探索完畢。
一咬牙,修道之人沒有一顆恒心,怎么能在修行道路上走的更遠,爬吧!
吳中生少年時的執拗勁又上來了,他選擇一塊峭壁,緊了緊身后包袱向山崖竄去。開始還好,吳中生手腳并用,很快就爬到兩百多米的高處,但是山勢越來越陡每走一步都要付岀極大汗水體力。在一處一罅隙處吳中生停下腳步,勉強將身子擠進罅隙,大口的喘著氣,小心的解下包祔摘下水壺喝了幾口水補充點水分。抬頭望向峰頂,峰頂云霧盤繞看不到真切,此處離峰頂不知還有多遠。
默默地運了會功,真氣在身體中環繞一周天,身體的疲勞減輕不少。吳中生運用神識,向上望去,尋找一條可供攀爬路線。
果然觀察后的路線比亂打亂撞省力多了。一百多米距離才爬了大半個小時。找到一個可以站腳的地方,吳中生喘息片刻喝了口水,又用神識觀察路線向上走去。
如此反復幾次,吳中生來到半山腰,離廣成丹穴己是不遠。天色已經暗淡下來。加把勁,今晚無論如何也要在此過夜。
夜色濃吳中生疲憊的跌坐在廣成丹穴洞中,洞不深也不是很大;里面光禿禿的,除了一個比較平整的石臺就沒有看到什么。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