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
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貪婪是人類本罪。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
不過雖然當時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但由于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前一般極盡精致。形態更為多變,但銅質終究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后面更精彩!
不過吳中生手上這件通過觀其形,察其色,他就斷定是宣德爐無疑。這只爐子口沿較薄,腹部豐滿,三足短而粗壯,造型敦實古拙,爐體沉重。爐身表面有自然形成的磨損痕跡,皮殼溫潤,寶光內斂。爐底鑄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字體端正秀麗,筆畫纖細挺拔。
放下手中香爐,吳中生又掏出一件鼎爐,擦拭后打量起來。這件鼎爐高約20厘米,口徑約15厘米,重約4斤。爐身呈圓形,爐耳為饕餮紋,爐足為獸面紋,爐蓋為透雕龍紋,工藝精湛,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爐內膛平整光滑,無砂眼,無瑕疵。爐底鑄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篆書款,字體規整,端莊大氣。
鼎爐呈現出一種白黃帶紅、恰似棠梨的顏色,這種顏色被稱為棠梨色。它分為上下兩層,鼎蓋呈現出鏤空的形狀。這個鼎爐通常用于書房中的熏香。
在古代,書生們常常挑燈夜讀,而在他們身旁往往會有一位美麗的女子陪伴著,她那紅潤柔軟的玉手輕輕地點燃香爐,讓香氣彌漫整個房間。這樣的場景充滿了詩意和浪漫,讓人不禁羨慕那些古老的故事和傳說紅酥玉手夜添香。
一件件,吳中生一共掏出了八件香爐,他都有些麻木了。開始的疑問不禁又浮上心頭,究竟是誰把這么多如此珍貴的寶物藏在這個山洞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