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簡陋而古樸,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茅屋的最中間,一片青磚瓦房處,一陣陣歡快的嗩吶聲傳進二人耳內。這聲音清脆悅耳,仿佛能穿透云霄,讓人不禁想起了古代婚禮時的喜慶氛圍。吳中生仔細聆聽,發現嗩吶吹奏的竟然是《百鳥朝鳳》這首經典曲目。隨著旋律的起伏,他仿佛看到了一群群鳥兒在空中飛翔、鳴叫,給人一種歡快、祥和的感覺。
看來這個小山村今天是有喜事啊!正好爺倆下山湊個熱鬧。北方人家大都熱情好客,一般家有喜事,如結婚,嫁女給老人做壽等,如果條件允許都會毫不吝嗇的讓湊巧路過的客人上門喝杯喜酒。主人家覺得這是給自己漲人氣的表現,而突然上門的客人大都也會包上一個紅包祝福主人家琴瑟和鳴,福壽安康。
小山頭上,師徒二人脫下有些臟破的衣服,各自換上了一身干凈的道袍,老道還梳理了一下長發重新挽了個發髻用木簪子固定住,背上吳中生從空間里拿出來的偽裝藥蔞又抻了抻道袍上的褶皺,才邁步走下山坡。
師徒二人剛走到村莊外圍,離山坡最上頭人家還有百十來米,嗩吶的聲調一變。一曲悲涼的讓人聽著有若肝腸寸斷的《大悲曲》暮然響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師徒二人不禁面面相覷,心中充滿疑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是奏起喜樂,緊接著又吹起悲樂來,難不成這家有人離世,而且還是喜喪嗎?”過去的時候,如果家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離世,家屬請鼓樂班子時通常會選擇吹奏一些歡快的樂曲,以此表達對逝者在人間功德圓滿、榮登西方極樂世界的歡送之情。然而,歷經多次運動之后,特別是剛剛結束的某次大革命,鼓樂班子作為封建迷信的代表已經被打倒。如今改革開放了,這些舊習俗才重新在民間興起。
帶著心中的疑惑,師徒二人走向村里最外面的一戶人家。這戶人家位于村子邊緣,顯得有些孤零零的。
吳中生站定后定睛打量起來,這院子看起來有些破敗,圍墻是用圓圓的鵝卵石和黃泥混合壘成的,高度不高,讓人可以輕松看到院內的景象。
院子的面積相當大,大約有二三百平方米。西邊是一片菜地,里面種滿了大白菜,這些白菜長得郁郁蔥蔥,十分茂盛;而東邊則是一片蘿卜地,蘿卜纓子已經開始打卷兒,呈現出些許蔫頭耷腦的樣子,看樣子只需要再來一場寒流,就能夠收獲了。
順著院中間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向北延伸,一座三間土坯芧草屋呈現在眼前,屋頂的茅草顯的有些陣舊,看得出來這是有些年頭了。
屋檐下不大的窗戶,上面糊著枯黃的窗紙,下面倒是有幾塊現代的玻璃透亮。緊挨著正房西邊,有一個草棚,顯然是主人家放柴火工具之地。這倒是一個典型的北方農家小院。
來到門樓處,兩扇木門敞開著,師徒二人并沒有向院里走去,而是吳中生上前敲響木門,同時高聲叫道:“有人嗎?采藥人討口水喝!”
房子東屋,剛才吳中生還聽到一男一女的聊天聲,這時聽到吳中生叫門,頓時一靜,緊接著一個女人的大臉出現在玻璃窗上向外張望。
“吱嘎”一聲,房子中間的木門打開,一個四十左右歲的男人從里走出問道:“誰呀!"
“我,采藥的,討口水喝。"吳中生高聲答道。
“啊,采藥的啊!進來吧。"男人熱情的在屋門口讓著師徒二人。
屋內,吳中生師徒倆坐在簡陋的木凳上,手中捧著熱氣騰騰的水杯,感受著女主人送來的溫暖。他們與這家人閑聊起來,話題從生活瑣事到山間趣事無所不包。吳中生師徒對這些鄉村生活充滿了好奇,而這家人也樂意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經歷。
“兩位師父,你們是做什么工作的?”男主人突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