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接到護衛(wèi)的傳話,當即挑選二十人出來,路邊倒下的大樹很多,材料不缺,唯一就是工具少,還不太趁手。
季九寧過來時,大家正在鋸木板,太陽曬的每個人都已經(jīng)汗流浹背,好在人多,總算是在吃飯前削出了五張木板。
十人輪換著吃飯,也能加快進度。
季九寧跟剩余的十人說了自己另一個想法,再做一輛簡易的板車,板車不難做,就是耗時耗力,尤其車軸和轱轆!
她正在地上畫著最簡便的車軸,和車輪形狀的時候,水喜過來了:“少夫人,夫人和少爺叫您過去一起用飯!”
季九寧頭都沒抬只說:“你們先吃,我一會過去。”
水喜見她如此,也沒再多言,回去如實說給黎氏和李凌,李凌看著黎氏道:“母親,您和二哥先吃,九寧她定是想到了什么新的主意,孩兒過去看看,順便叫她回來一起吃飯,您不必等孩兒。”
說罷就下了馬車,等他過去時,那十人已經(jīng)在季九寧的指導下開始動手了。
季九寧見他過來,才想起剛剛水喜來叫她吃飯,摸摸肚子還真有些餓的慌:“你吃完飯了嗎?我現(xiàn)在去吃。”
“還沒,過來叫你一起去吃飯。”李凌看了一眼護衛(wèi)們手中的東西,也沒細問。
黎氏正給李靜茹喂飯,就見李凌和季九寧上了馬車,忙挪開位置招呼他們快吃,還讓水喜又加了一碗飯上來。
季九寧也沒客氣,大口大口的吃了一起來,一頓飯吃完,季九寧才開口對李凌說板車和擔架的事兒。
“多一輛板車,就能把鍋碗瓢盆還有護衛(wèi)們的包袱這些放上去,擔架對傷員來說同樣重要,只有減輕負擔,咱們的行動速度就會加快。”
“嗯,等一切做好了,再起程吧。”李凌贊同的點頭。
季九寧拿出輿圖放到桌上:“回京的路線有三條,其中一條是水路,帶著棺不介議選水路,而這條路線雖也是官道,但出了依蘭縣的很長一段路都是群山環(huán)繞,匪盜應是很多的,不安全,只有這條官道,可直穿清塘城而過,后面的路一直往東便可!”
“我們帶著棺木,的確更適合穿城的路,九寧,既然你不去京城,那你打算去哪里?在哪里與我們分開?”
聽到李凌這話,黎氏當即看向季九寧:“九寧,你不跟我們一起嗎?”
她眼里的希冀讓季九寧很是不忍,但還是道:“嗯,具體去哪兒,我還沒想好,等出了清塘城再看吧!”
李凌點頭:“嗯,目前來看,地龍翻身的范圍不小,據(jù)你之前所言,巴郡,加之門源,想來三角頭的依蘭縣也沒能逃過了!”
“這里距離門源縣已經(jīng)有一段距離,路面依然有手指寬的裂縫,還倒著不少大樹,足以說明依蘭縣怕是也和門源差不多了!”
聽著兩人的分析,一旁的李安問道:“若真是如此,那受災的百姓定是不少,依蘭縣可比咱們門源大多了,如此,我們還進城嗎?”
一旁的黎氏卻道:“咱們是難官家眷扶靈回京,老百姓應是不會攔路!”
李凌也點頭同意母親的話,但他沒有當即說什么,而是看向季九寧,只見季九寧手在輿圖上比劃,他問:“是在選擇哪條路?”
季九寧看向他:“下午啟程后,不如先派出兩人探路!若是依蘭縣里災情已經(jīng)控制住,那咱們直接穿縣而過,若是災民無處可去,街頭混亂咱們最好是繞路走,如此也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你們覺得如何?”
李安倒是第一個點頭:“如此甚好。”
黎氏也應到:“九寧的法子穩(wěn)妥些。”
李凌聽自家娘和二哥都如此說,當即點頭應下:“我去安排人。”
恰逢這時孫廖來稟:“夫人,二少爺,五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