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同時,秦檜采取了一項更具策略的行動,他鼓勵并成功地說服了御史羅汝楫,讓他向宋高宗趙構上書。
“當前,我國軍隊規模較小,可用將領寥寥無幾,百姓疲憊不堪,國庫資金捉襟見肘。在如此困境下,若岳飛將軍繼續深入敵后,其風險不言而喻。我斗膽建議陛下頒布圣旨,命令岳將軍撤退回國?!?
這兩項策略為趙構召回岳飛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果不其然,趙構在閱讀了羅汝楫的奏折后,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微笑。然后在朝堂上,他故意莊重地說:
“雖然岳家軍戰斗力強大,但僅憑現有微薄的兵力深入敵后,確實有些不妥。各位愛卿,你們怎么看?”
“陛下英明神武。”
朝堂上的官員們都是善于拍馬屁的人,自然不會反對趙構。于是,趙構與朝廷的重要官員們相互勾結,發出了一道圣旨,命令岳飛立即返回京城,不得再繼續進軍。
七月初八日,正當岳飛準備進攻開封之際,朝廷的圣旨到達了。
圣旨的內容簡單明了——命令岳飛立即返回京城,面見皇帝。
收到這道圣旨后,岳飛震驚不已,緊咬牙關,而岳云、王貴等人則站在他身邊憤怒地咒罵。
“那些朝廷的老朽是不是已經老糊涂了?開封就在眼前,他們卻要我們撤退?這簡直是荒謬至極。”
“沒錯,我們拼拼活,現在只要再一場勝仗就能將金趕過黃河。在關鍵時刻我們怎么可以撤退回京城
岳飛在戰斗中沒有朝廷的支持,這已經倍感沮喪?,F在,他憑借自己的力量,無奈地服從旨,撤退回國。
岳飛,那位滿懷抑郁的抗金名將,在戰場上孤軍奮戰,卻未獲得朝廷的有力支持,這已令人扼腕。更令人憤慨的是,在他憑借自身毅力與智勇取得戰爭勝利之際,朝廷竟在勝利在望之際頒發撤退命令。對此,岳飛內心的委屈與不甘可想而知。
在戰局即將塵埃落定之際,岳飛懷著最后的希望,上書皇帝趙構,期望能夠扭轉乾坤。
“金敵連遭挫敗,兵鋒已喪,國內外均為之震動。情報顯示,敵人意圖丟棄裝備,渡河逃竄。此時,豪杰之士云集,我軍士氣正旺,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多年的努力即將結出碩果,機會稍縱即逝,懇請陛下深思。”
岳飛急切地想要傳達給趙構的是:開封觸手可及,怎能輕易拱手相讓?
眼見金軍節節敗退,而我軍士氣正盛,正是痛擊敵軍,爭取決定性勝利的最佳時機。
但趙構的撤軍命令,對岳飛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岳飛的上書,意料之中地被朝廷駁回。趙構查閱后臉色鐵青——岳飛竟敢違抗撤軍之令?
無援軍可依,岳飛仍堅持要收復開封,這無疑是在孤軍深入,但他毫無退縮之意。
趙構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岳飛的強烈不滿。
岳飛或許并不擅長解讀皇上的心理,他在政治上的敏感度并不高。
另一方面,趙構對岳飛的影響力有限,或許他對岳飛的強勢態度感到難以容忍。
岳飛這樣卓越的才子,豈是趙構這樣的君主所能駕馭的?他就像是劍神手中的神劍,只有掌握劍魂的人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威力。然而趙構的志向不足,才能亦有限,無法讓岳飛這把神劍光芒萬丈,如此君臣的結局,注定是悲劇一場。
趙構終究還是采取了行動。面對岳飛的堅定反駁,他的態度愈發堅決。
幾日后,當岳飛的部隊逼近捉馬鎮時,趙構再次下達命令,要求岳飛撤軍,甚至動用了金牌。
“岳飛,接旨。命岳家軍立即撤退,岳飛本人前往臨安朝見皇上?!?
一道接一道的撤退命令,讓岳飛緊握雙拳,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