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歷 450 年,平陽西南數百里的一個小小村落里,姚重華誕生在了一個普通的農家。他那雙奇異的重瞳為他帶來了“重華”這個名字,然而,命運卻未曾因這獨特的標識而對他展露過多的溫柔。
重華的童年在母親離世的悲傷中蒙上了陰影,父親新娶的妻子給這個家庭帶來的不是溫暖,而是悍戾與不公。尤其是弟弟象出生后,重華的日子愈發艱難。家中的美味食物和溫暖衣物總是優先供給后母所生的三個兒女,而重華常常只能餓著肚子,在寒冷的夜里瑟瑟發抖。
每一個清晨,當陽光灑在破舊的農舍,重華總是默默起身,開始他一天的勞作。盡管后母對他百般刁難,他卻總是以一張笑臉相迎,那謙卑恭敬的姿態,仿佛從不知怨恨為何物。
有一年的隆冬,寒風刺骨,重華身上單薄的兩件單衣根本無法抵御嚴寒。鄰里的秦老漢目睹這一幕,心中不忍,他邁著蹣跚的步子來到姚家,好言相勸,希望他們能送重華去讀書,而不是讓他在如此年幼的年紀就歷經生活的艱辛。但后母堅決地拒絕了,堅持要重華去放牛。
好在村里的教書先生心地善良,聽聞了重華的遭遇后,心生憐憫。在秦老漢的熱心幫助下,重華得以在放牛的間隙來到學堂,一邊放牛一邊學習。
在學堂里,重華就像一塊干涸的海綿,拼命汲取著知識的甘霖。他從先生的教誨中領悟到,一個人縱使擁有聰明睿智的天賦,經天緯地的才華,仁圣忠和的品德,若沒有“學問”二字的滋養,也難以成就一番大業。
“要求學問,必須讀書;要能讀書,必先識字?!毕壬倪@句話,重華牢記在心。他白日放牛時,口中念念有詞,溫習著所學的文字;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用樹枝在地上比劃著,練習書寫。
時光荏苒,重華在艱苦的環境中日益成長。他不僅學識漸長,更領悟了為人處世的真諦。他深知誠實乃立身之本,每一個承諾都如同千金之重。無論是面對同伴還是長輩,他的言語都如清澈的溪流,真摯而純凈。
而那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也在他一次次的勞作中得以錘煉。放牛時,他精心照料,使得牛兒個個肥壯;家中的雜務,無論多么繁重,他都一絲不茍地完成。
歲月悠悠,重華曾經瘦弱的身軀逐漸變得結實,眼神中流露出堅定與從容。他那顆在困境中飽受折磨卻愈發強大的心,正等待著命運的轉機,終有一天,他要讓自己的光芒照亮這個曾經給予他無數磨難的世界。
十六歲的重華,已然生得高大,如成人一般。但在他的生活中,卻沒有同齡人的輕松與快樂。后母的嚴苛,讓他一天到晚都在田間勞作,甚至不準他回去吃中餐。
驕陽似火,重華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瞬間便消失不見。其他人勞作時,尚有片刻休息,可他卻不敢有絲毫懈怠。當有人問他為何不回去吃中餐時,他總是平靜地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那堅毅的眼神,讓人既心疼又敬佩。
盡管日子如此清苦,重華卻從未有過抱怨。相反,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他師從八歲的兒童蒲衣子,這在旁人看來或許是不可思議的,但重華深知,學問不分長幼。
在蒲衣子那里,重華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他明白了,行走時腳步要穩重,雙手要恭敬,目光要端正,嘴巴要知止,聲音要安靜,頭部要挺直,氣息要肅穆,站立要守德,為人處事要不偏不倚,無懈可擊。
重華將這些道理銘記于心,并付諸實踐。他在田間勞作時,姿態端莊,內心專注,仿佛每一次彎腰插秧都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漸漸地,他的舉止風范傳遍了當地,人們對他敬重有加,稱譽不斷。
然而,命運似乎并未因此而善待他。他無緣無故被后母三次逐出家門。第一次,他默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