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呂商人被丙戎和庸職殺死。國人對他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廢掉了他的兒子,從衛國迎回了公子呂元回齊,繼任君位。
齊國,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亂世中,歷經了無數的血雨腥風,政權更迭頻繁,百姓苦不堪言。曾經的霸主之國,在權力的爭斗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無盡的混亂與衰落。
而田完及其家族,在這動蕩的歲月中,默默地積蓄著力量。
華夏歷2098年,齊國的天空陰霾密布,一代君王呂元駕崩,整個齊國沉浸在一片悲痛與不安之中。呂元之子呂無野在眾人的矚目中登上了王位,開啟了屬于他的統治時代。
呂無野繼位之初,便展現出了與先君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他深知百姓之苦,毅然廢棄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獵苑,減輕了百姓的賦斂,將節省下來的財富用于賑濟孤寡,慰問病殘。他傾盡積蓄,只為拯救在困苦中掙扎的子民。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對這位新君充滿了敬意與愛戴,齊國上下一片歡騰。
然而,在對外的軍事決策上,呂無野卻經歷了重大的挫折。在與晉國的一場激戰中,由于決策失誤,晉軍以銳不可當之勢大敗齊軍。無奈之下,齊國只能割地求和,承受了巨大的恥辱和損失。這一敗,讓呂無野痛心疾首,他在宮殿中反思數日,發誓要重振齊國的軍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命運似乎并未放過齊國。另一次,呂無野因一時失言,嘲笑了四國使者,這一魯莽之舉引發了四國的憤怒。晉國聯合魯國、衛國、曹國四國組成聯軍,氣勢洶洶地攻向齊國。齊軍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再次大敗,又一次被迫割地求和。齊國的土地在一次次的戰敗中逐漸減少,國力也隨之削弱。
華夏歷2115年,在沉重的壓力和無盡的悔恨中,呂無野駕崩,謚號頃公。他的離去,給齊國留下了一個充滿挑戰和未知的局面。
呂無野之子呂環繼位,成為了齊國新的希望。呂環深知齊國的困境,他慧眼識珠,重用晏弱、晏嬰父子。晏氏父子齊心協力,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得齊國的國事逐漸清明。為了穩定局勢,呂環起初尊晉為霸主,尋求外部的和平環境以恢復國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的國力逐漸恢復,呂環不愿再受晉國的擺布,試圖擺脫晉國的控制。他先后五次伐魯,然而均無戰果。晉國抓住這一機會,以齊國叛晉伐魯為由,帶領十二家諸侯組成強大的聯軍,興師伐齊。呂環率領齊軍奮力抵抗,但終因實力懸殊,大敗而歸。
華夏歷2143年,帶著滿心的遺憾和未竟的壯志,呂環駕崩,謚號靈公。
靈公之子呂光,本為齊國的太子,卻因父親齊靈公的一念之差,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齊靈公改立呂牙為太子,甚至為了除掉呂光而攻打魯國。
在呂光生死存亡之際,命運出現了轉機。齊靈公病重,大夫崔杼、慶封等忠誠之士從即墨將他迎回。呂光重歸齊國,以果斷之勢殺死呂牙母子,齊靈公聞此巨變,氣的吐血而亡。
呂光登上王位后,決心重振齊國的雄風。他積極與魯、晉、宋、衛等國結成聯盟,以增強齊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一次精心策劃的軍事行動中,齊軍出兵攻取了晉國的朝歌,這一勝利讓齊國上下為之振奮,也讓周邊各國對齊國重新刮目相看。
華夏歷2149年,齊國風云突變,一代雄主呂光離世,謚號莊公,史稱后莊公。齊國的王座,傳給了呂光之弟呂杵臼。
呂杵臼登基之時,尚在幼年,卻展現出非凡的勤政之姿。他善于納諫,心懷臣民,廣納賢才,以晏嬰為齊相。在晏嬰的輔佐下,齊國勵精圖治,國情逐漸好轉。然而,當國家局勢穩定下來,呂杵臼卻不再如當初那般從諫如流,他開始采用忠臣、奸臣“兩用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