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里,兩根白綾高懸著,結束了縣令和縣丞這兩個怯弱的書生的生命。他們曾經試圖逃避現實,但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命運的捉弄。
李千總則堅守著自己軍人的職責,手中緊緊握著那把已經砍卷了的鋼刀。他身上布滿了鮮血,身中數十彈,最終還是倒在了血泊里。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這座城市的尊嚴和榮譽。
午時,南京兩江總督傅臘塔接到訊報,多國聯軍攻占吳淞口炮臺和上海縣。
他即刻命令江南提督李成棟率部整軍出發,緊急向上海縣支援。
江南提督府位于松江府,其管轄范圍包括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個府的所有漢族兵營的軍務。
設有左、右、前、后、中五個提標營,每個提標營人數為五百人,總共兩千五百人。
清軍在漢營里設置的提標營是區別于城防營和岸防營的正規軍,可以隨時拉出去作戰的野戰軍。
此外,漢營江南大營的城防營也按照知府級別配備,分別有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和溧陽縣五個城防營。
這五個營的人員配置從五百到兩千不等,總計約七千多人。由于他們分散在各地的衛所,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集結。
江南漢營還擁有十六個內河水師營,負責長江水域從吳淞口到江陰南北兩岸的江道防務。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打擊水匪,確保鹽運和漕運的安全暢通,維持轄區內長江、運河的秩序。
這支龐大的水師擁有著馬步兵一萬一千五百多人,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他們所駕駛的船只也種類繁多,包括十三艘唬船、十四艘沙船、八艘趕繒船、四十四艘巡船、三十四艘爆破船以及十八艘其他各種小船,總計一百三十九艘。
這些船只由于是內河船,無法像海船一樣通過排水量來計算噸位,但它們卻有著獨特的優勢:船身小巧玲瓏,吃水較淺,航行速度極快。
其中最大的沙船長二十五米,寬七米,高二點五米;而最小的網梭船長僅三四米,寬度不到一米,吃水深度僅有七八寸,也就是二十多厘米。
這些船只的武器裝備主要延續了明朝時期的火器技術,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其中包括紅夷大炮、佛朗機炮、鐵子銃、佛郎機式連珠炮、抬銃、百子銃、鳥銃、一窩蜂、神機箭、火磚、噴筒等等。這些火器雖然古老,但在當時卻是優越于冷兵器的熱武器。
當江南提督李成棟接到朝廷的命令時,他立刻采取行動。通過飛鴿傳書的方式,迅速傳達給水師十六營的各級將領,命令所有大小船只立即向距離吳淞口二十里的地方集結。
在這個緊張而關鍵的時刻,水師總兵張再奎親自掛帥出征,肩負著奪回被敵軍占領的吳淞口的重任。這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對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捍衛。
接到命令后,水師步騎一萬余人迅速行動起來,他們馬不停蹄地向上海縣集結,務必在兩天內抵達昆山縣的花橋鎮。
與此同時,江南漢營提督李成棟也毫不含糊,他點齊了駐扎在松江府的左右前后中五個提標營,共計二千五百名官兵,毅然決然地向四十公里外的上海縣進發。這場戰爭已經拉開序幕,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考驗。
值得一提的是,提標營作為此次戰斗的主力,其裝備也體現了冷熱兵器交替的特色,每個提標營500人,主要配備了火銃、火炮、弓箭和藤牌腰刀等武器。其中,火銃兵有200人,火炮兵50人,弓箭手100人,藤刀兵150人。這樣的配置使得提標營具備了強大的火力和靈活多變的戰術選擇,能夠應對各種復雜的戰場形勢。
當時間來到下午五時,一百多艘大小不一的漢營水師戰船終于抵達了吳淞口前方二十里的河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