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斜瞥了朱祁鎮(zhèn)一眼,旋即收回目光,走到于謙面前。
“于少保所說‘臣可死而國不可亂’,此言大謬!”
于謙愕然抬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于少保可曾想過,你這一死,后患無窮?”
于謙眼中透出幾分迷惘。
“后患……無窮?”
“于少保倘若就這么死了,于后世而言,只會給后人一個印象。”
“那就是我大明朝的皇帝,皆是忘恩負(fù)義之人,就連于少保這樣的護國忠臣說殺就殺,誰還敢為大明朝賣命?”
于謙不語。
楊帆問道:“聽說你的偶像是文天祥,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像文天祥一樣,慷慨赴死很有逼格,名垂千史,很偉大?”
朱元璋聽出了楊帆的話外之意。
這一次,他站楊帆。
“老楊說得沒錯,你死了,是給咱大明抹黑,咱大明會一直被人詬病。”
楊帆沒理會朱元璋,眼睛直勾勾盯著于謙。
“于少保,你明白韃子為何要千方百計勸降文天祥嗎?勸降不成,為何又急著要殺他嗎?”
楊帆目光灼灼看著于謙,義憤填膺。
不僅是為于謙感到可惜,更為他的耿直體質(zhì)感到憤怒。
“文天祥是民族脊梁,他是我華夏精神支柱,是天下人心所向。”
“他肩上挑著的,是漢家江山,是漢人的希望。”
“他在,千千萬萬個漢人就有信仰。”
“他振臂一呼,天下響應(yīng),人人景從,韃子妄圖我江山,奴役我百姓,何其難哉。”
“韃子很聰明,對文天祥各種威逼利誘勸降,因為只要文天祥投降了,漢人的信仰就崩塌了,天下唾手可得。”
于謙抬起頭,正色道:“文天祥寧死不降,當(dāng)為吾輩楷模。”
楊帆扶額。
讓你學(xué)文天祥,但沒讓你學(xué)他去死。
“于少保說得對,文天祥是民族英雄。”
“但你有沒有想過韃子勸降不成,為何著急殺他?”
“文天祥一死,漢人的脊梁就斷了,恢復(fù)漢家天下的心氣也就沒了。哪怕是他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也已無濟于事。”
“故而,韃子入主中原,長達百年。”
楊帆音調(diào)不高,但卻振聾發(fā)聵。
世人皆佩服文天祥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哪曾想過他死后的負(fù)面影響。
“若不是我大明太祖皇帝,華夏的黑暗持續(xù)時間只會更久。”
聞言,朱元璋臉色緩和了不少。
咱對華夏是有功的。
但那個于謙咋就跟茅廁里的石頭,又臭又硬。
老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他怎么還不明白?
朱元璋恨不得給他一巴掌,讓他清醒一下。
“于謙,你幫咱大明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功績早已超過文天祥。”
“咱知道,你想和文天祥一樣,慷慨赴死,無愧于心。”
“但如果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那你的死將變得毫無意義,對咱大明有百害而無一利。”
于謙迎上朱元璋冷厲的目光,面色坦然。
“臣死,太上皇復(fù)辟便沒了阻礙,順理成章,天下便不會動亂,百姓不會再因戰(zhàn)亂流離失所。”
“我一人死,換天下太平,死得其所。”
于謙擲地有聲。
這便是大明文人的風(fēng)骨。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如果重于泰山,那便慷慨赴死。
以我之死,換天下太平,豈不快哉。
楊帆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