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一字一句,緩緩說道:“后世確實有比一條鞭法更完善的改革。”
“快說。”
眾人緊緊盯著楊帆,迫不及待。
“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
楊帆伸出三根手指頭,“此三條,相輔相成。”
攤丁入畝,別說朱元璋,就連后世很多人第一次聽,都不明白這四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從秦漢開始,朝廷征稅以人丁為主,地稅和人丁分征,家里有多少人,就交多少稅,人多多交,人少少交。”
“但如果人丁隱瞞不報,官府查不到,征上來的稅就少。”
“沒有地的人也得交稅,可他們沒有收入來源,只得流亡,成為流民。”
“最后,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
“攤丁入畝,就是把人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簡單說就是廢除人頭稅。”
“田產多者多交稅,少者少交稅,無地者不交稅。”
“這樣做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地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矛盾。”
朱元璋聽完,連連點頭。
“咱最恨地主,就應該讓他們多交稅。”
“攤丁入畝,讓底層老百姓有了活路,又保證了朝廷財政收入,一舉兩得。”
“咱沒猜錯的話,制定者十之八九參考了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楊帆嗯了一聲。
“沒錯,攤丁入畝就是一條鞭法的發展和延伸。”
“不同的是,一條鞭法失敗了,攤丁入畝成功了。”
楊帆也為此感到惋惜。
如果一條鞭法成功,滿清恐怕熬不到入關。
張居正終究沒有雍正那么大權力。
同樣是正,但首輔和皇帝,天壤之別。
楊帆繼續說道:“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字面意思,官紳也要跟平民一樣,該交多少交多少,沒有優惠政策。”
朱元璋眼前一亮。
這條也好得很。
他打壓官紳是他做的很對的一件事,但打壓得還不夠。
都是大明子民,交稅是責任是義務。
官紳手里的土地資源最多,但交的稅卻是最少的。
憑什么?!
朱高熾卻插了一嘴:“攤丁入畝好是好,怕是難以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要了官紳的命啊。”
“他們肯定會強烈反對。”
砸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
朱高熾已經預料到,如果推行這兩條,大明朝還不炸了鍋。
估計會有人為此煽動百姓揭竿而起。
難啊。
朱元璋和朱棣兩人陷入沉思。
身為頂級帝王,兩人如何不知道這兩條推行出來,會被那些官紳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但實話實說,對普通老百姓是真的好。
朱高熾勸道:“太祖爺,還是謹慎些好,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動的是天下讀書人的利益。”
“各地官員也只會陽奉陰違,一旦執行不好,恐怕這救世良方會成為滅國毒藥。”
楊帆贊成朱高熾的觀點。
“殿下說的不錯,這兩條無疑是在剝奪官紳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權力。”
“誰也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利益受損而無動于衷,他們一定會強烈反對,甚至會死諫,或者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但,后世有一位君王,雍正帝,一登基就力推這些改革,雖然阻力沖沖,但他還是力排眾議,堅持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