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下旨捉拿嚴黨,回來復命后,楊帆重新把話題拉回到大明朝的皇帝教育問題上。
“陛下,皇帝短命,不能對太子言傳身教,是皇帝教育失敗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對太子的教育很不上心。”
“壽命長的朱厚熜和他孫子朱翊鈞,根本就沒把教育當回事。”
朱厚熜心里咯噔一下
楊帆,你又開始說老子壞話。
早知道,我先不回來。
朱厚熜郁悶得要死。
“首先,他們兩個遲遲不立太子。”
“莊敬太子去世后,朱厚熜一直沒再立儲君,竟然還相信什么二龍不相見的鬼話,根本不與兩個兒子見面。”
“對朱載垕的教育,除了給他找老師,便放任不管了。”
“甚至對王府開支都不管不問。”
“朱載垕每日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如果沒有高拱的安慰,朱載垕可能早得抑郁癥了。”
楊帆說得輕描淡寫,可朱元璋聽不下去了。
他這次沒扇大逼兜,直接一腳踹了過去。
“朱厚熜,太子是國本,你竟如此,讓你當這個皇帝,有何用?”
“你知道咱為了培養標兒,花費了多少心血嗎?”
朱厚熜人都麻了。
以前,他的字典里沒有戰戰兢兢,提心吊膽這一類的詞語。
現在有了。
他沒有辯解。
他算是明白了,不管自己如何解釋,太祖爺都只聽那個楊帆的。
解釋只會變成掩飾,只會讓太祖爺更加厭惡。
“朱厚熜不上朝,他兒子他孫子都學著不上朝。”
“尤其是他孫子朱翊鈞,直接擺爛,已讀不回。”
“朱翊鈞除了學習朱厚熜的不上朝之外,還學他對太子的態度。”
“朱厚熜在裕王和景王之中搖擺不定,更傾向于景王。”
“朱翊鈞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之間,更喜歡朱常洵,為此還搞了持續十五年的國本之爭。”
“大家忙著爭國本,國本不定,怎么教育太子?”
“期間更連續發生了梃擊案、移宮案、紅丸案明末三大案。”
“朱常洛登基后,也想撥亂反正,重振朝綱,但僅一個月,就因縱欲過度,又吃下一顆紅丸,突然駕崩。”
“根本沒受過多少帝王教育的朱由校倉促登基。”
“甚至有傳言說,朱由校不識字。”
“朱由校也是嗑藥嗑死了,弟弟朱由檢即位,他根本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雖然很勤勞,十六帝中僅次于陛下你,可毫無帝王心術,且剛愎自用,最終亡國。”
聞言,朱元璋閉上眼睛,不想睜開。
整個大殿,安靜得可怕。
胡惟庸結黨,他可以殺。
空印案,他可以殺。
北孔,他可以殺。
可朱家子孫如此荒廢朝政,荒淫無度,他能殺嗎?
強如朱元璋,此時也感覺深深無力,好似渾身的力氣被抽干。
大明,為何會變成這副模樣?
他仿佛走在一條荒蕪的道路上,迷茫,無助。
心中苦澀和無奈,更與何人說。
朱元璋擺擺手,有氣無力說道:“你們都出去,讓咱一個人靜靜。”
那一刻,他仿佛一下子蒼老了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