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暗流涌動。
士林之中已有風聲傳出,關于齊燁,關于南軍,關于齊燁在南軍中的戰(zhàn)功。
非是戰(zhàn)功作假,而是籌糧一事。
此時的宮中,養(yǎng)儀殿里,天子與一身穿從二品官袍的老者相對而坐。
老者姓熊,熊思賢,大康朝門下省侍中。
熊思賢姓熊,身材卻不壯碩,有些瘦弱,鶴發(fā)童顏,一派仙風道骨,目光炯炯有神,一舉一動盡顯儒雅。
作為三省三大佬之一,熊思賢并非出自豪族,只能說出自名門。
任何衙署,乃至朝廷,都需要一個門面。
如果問京中讀書人的門面是誰,那定是太子少師季伯昌。
可要問朝廷的門前是誰,那必是門下省侍中熊思賢了。
前朝初建國開朝時,熊家祖上擔任的是史官。
從概率上講,一個王朝延續(xù)的時間越長,出現(xiàn)昏君、暴君的幾率越高。
前朝也出過很多昏君、暴君,這些不當人的玩意,總想要抹除人生污點,帝王執(zhí)政生涯中的污點,因此只能從史書,從史官身上下手。
然而在各朝各代擔任史官的熊家從未讓過步,命,可以不要,史,不能改,正確的歷史,比他們的命還要重要。
熊思賢祖上也的確死過很多人,就因為是對皇帝的不讓步,乃至對朝廷的不讓步,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腦袋滾落到了地上,骨頭依舊是硬的,這就是熊家。
到了熊思賢爺爺那一代,已經(jīng)開始擔任朝廷重臣了。
熊思賢的爺爺,最高坐到了監(jiān)察使的扛把子。
熊思賢的老爹,最高坐到禮部一把手。
到了熊思賢,則是成了門下省的侍中,強爺勝祖。
熊家子弟依舊擔任史官,剛正不阿從不受外界影響的史官。
而且熊家人一旦成為了史官就會離開本家,一心記史、撰史,不在和朝廷與官場有任何瓜葛利益牽扯。
正因如此,在熊家算是“大家長”的熊思賢,絕可以說是朝廷的門面。
熊思賢也在前朝時被稱之為“賢相”,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提及前朝時,都會說是熊思賢為前朝吊命多吊了至少三十年,如果沒有熊思賢的話,根本輪不到前朝末代皇帝繼位,早就黃攤子了。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簡單概括,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
不懂行的人來看,中書省應該是老大,因為他們制定政令。
實際上在前朝,權力最大的是門下省。
看似權力最大的中書省,被門下省給限制住了,被熊思賢給限制住了。
熊思賢歷經(jīng)四朝,還未擔任門下省侍中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孤臣、直臣。
前朝中書省出了很多政令,對宮中有利,對朝廷有利,但是對百姓有害,因此當這些政令送到中書省的時候,統(tǒng)統(tǒng)被熊思賢給駁回了。
尤其是出自宮中的政令,熊思賢毫不留情面,不但駁回,還在朝堂上傲骨直言,作死程度與季伯昌不相上下。
季伯昌是一鳴驚人,上了一次朝,罵了大半個朝廷和整個宮中。
熊思賢那時候是天天驚人,每天就是打卡,上班,給中書省添堵,然后再給宮中添堵,添完了堵,打卡,下班,等死,周而復始。
前朝本朝是沒有“宰相”這個職位的,坊間和士林以及很多官員,都將熊思賢稱之為“相”,賢相,這位熊大人就如同一位國朝吹哨人,以一己之力阻攔前朝不斷滑向深淵,為國朝縫縫補補奔波不停。
奈何,終究只是螳臂當車,熊思賢只能為前朝吊命茍延殘喘,無法挽大廈之將傾。
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