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軍與山匪,要如何區(qū)分?
西域商人們會告訴你:
前者痛快的將你放進來。
后者在挖坑處等著搶你。
且兩者之間,身份切換自如。
關(guān)軍都被逼著做山匪了。
整個邶國境內(nèi)的軍戶們,就沒幾家日子好過的。
邶國建國已經(jīng)有兩百七十三年。
軍戶人口增長了數(shù)倍。
朝廷劃撥的那些軍田,早就不夠嚼用了。
再加上還有,高階武官強占軍田為私有的現(xiàn)象。
軍戶們的日子苦不堪言。
邶太祖保留元朝衛(wèi)所制的初衷,就是不想耗國家財力養(yǎng)兵。
朝廷需要用銀錢堵的窟窿眼,實在太多了。
每年撥給兵部的軍餉預算少得可憐。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邊城,西北邊陲之地。
距懷慶府約一百里路。
與蒙古韃靼、瓦剌等部落接壤。
元朝之前。
這些外族部落經(jīng)常翻過駿馬山,直驅(qū)懷慶府各種劫掠。
蒙古人被趕回草原之后,邶太祖為了邊防安全,特在駿馬山的關(guān)口筑起邊城。
并設(shè)有:寧衛(wèi),前衛(wèi)、左屯衛(wèi)、右屯衛(wèi)、中屯衛(wèi)。
用之守衛(wèi)國之西北邊境。
如此一來,算是給駿馬山安上了一道大門。
只要邊軍守好這個西北大門,蒙古人再不復以往那般能輕易進入懷慶府,甚至南下中原。
但蒙古韃靼部落掠奪的本性,是千古不變的。
他們對內(nèi)也經(jīng)常為爭奪牧場大打出手。
一些小部落如果不依附于大部落,很容易就會被吞并。
吞并的下場會很慘。
牛、羊、馬、女人被搶走。
男人和孩子只能做奴隸。
蒙古人對將他們趕回草原的漢人,更是懷恨在心。
冬日擾邊,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習慣。
今年。
老天爺給他子民們分配的雨水量相當不均。
濁河以南地區(qū)從夏季到秋季,下個沒完沒了。
濁河以北,尤其是西北邊塞這等半草原半沙漠地帶,下雨的次數(shù)卻屈指可數(shù)。
春旱,牧草本就生長艱難。
夏日高溫,稀稀拉拉的草場又被曬死了大半。
秋天,一年當中最適合給羊群貼秋膘的季節(jié)。
如今別說貼秋膘了,往年繁茂的秋季牧場陸續(xù)傳來的消息都不算好。
牧民們不得不重新尋找新牧場。
部落遷徙,勢在必行!
走之前。
離邊城最近的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落,打算干一波大的!
二十幾歲的部落首領(lǐng)作為長子,上半年剛繼承了父親的遺產(chǎn)。
他急于向族人證明。
在他的領(lǐng)導下,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落的日子只會越過越好。
好日子嘛,好吃好喝是首要的!
他計劃帶人去懷慶府,搶上百十口大鐵鍋回來。
在元朝之前,蒙古韃靼人只會用陶瓷鍋具煮飯。
他們一年四季都需要跟著草場四處游走,搬家過程中,陶鍋很容易因磕碰而碎裂。
入駐中原一百多年,自然就知道了中原鐵鍋的好!
鐵鍋不僅堅固耐摔,耐熱性較好。
在大鐵鍋里熬制奶豆腐、奶皮和其它奶制品什么的,簡直不要太好用了喲。
額濟納土爾扈特這種大部落,辛辛苦苦這么多年,也才攢下了八口鐵鍋。
一百多戶牧民,一到飯點還得輪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