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母六十多歲,比祖母還要年長一些,身體硬朗,說話中氣十足,走路也不需要用下人攙扶。
聽外祖父說,外祖母沒嫁人的時候就是彪悍出了名的。
鄭家的那條家規(guī)被人知曉后,外界沒見過她老人家的,都認(rèn)為她是一個嚴(yán)肅又嚴(yán)厲的人。
其實外祖母很通情達(dá)理,對晚輩也是十分的慈愛。
她可以說是在外祖母懷中,膝頭上長大的,小時候外祖母去下田莊地頭,去鋪子柜上都帶著她。
田莊管事和商號掌柜們都知道她是外祖母的小跟班,尊敬又懼怕外祖母的同時,對她討好也都是小心翼翼的。
那時候小瑾初養(yǎng)成霸道的性子,她覺得下人的態(tài)度就應(yīng)該是那樣,她也就應(yīng)該被所有人用好話捧著。
等父親從任上調(diào)回順天府后,顧家定居在香河,她才算是回到顧家。
顧家人覺得她脾氣不好,她覺得顧家規(guī)矩多不如鄭家自在,其實只是顧家人沒有外祖父和外祖母對她的那份寵愛和寬容。
顧瑾初被外祖母拉著,感受到她粗糙的掌心,卻是讓她得到這一個多月從未有過的安心。
她在外祖家有自己的院子,叫海棠苑,和外祖父外祖母的荷塘月色,兩個院子間用一條回廊連接著。
小一些的時候她不肯自己睡,一定要和外祖母一個被窩,還要外祖母摟著她才肯入睡。
外祖母寵著她,外祖父也拿她沒有辦法,后來懂事一些就是白芷陪著她。
穿過荷花池,前面是一片回廊,鄭劉氏指著前面連接的地方,笑著問她:“還記不記得那里?”
顧瑾初當(dāng)然記得,就聽外祖母接著說:
“大晚上的不睡覺,非要和小丫頭坐在抄手回廊那邊,說是看湖里的風(fēng)景...”
看風(fēng)景是假,不想自己睡才是真,還要外祖母親自出來哄,然后才肯跟著外祖母回去。
鄭劉氏帶著她回海棠苑,擺設(shè)還是她上一次離開時的模樣。
她喜歡的裝飾品,還有一些小東西,都還按照她的喜好擺放著,比她在顧家的閨房還要精致奢華。
外祖母認(rèn)為男子從小要窮養(yǎng),要讓他們知道食物和銀錢的來之不易,想要的東西要用雙手,用自己的努力換取回來。
女子不一樣,生下來的那一刻就要富養(yǎng),讓她知道家人就是她最大的底氣,她需要的,想要的,合理的范圍內(nèi)家里都可以滿足。
外祖母只有母親一個女兒,取名牡丹。
除了希望她富貴,吉祥,幸福以外,也希望她不執(zhí)著和霸氣。
顧瑾初不只一次聽到外祖母說,她對唯一女兒的教育是失敗的。
母親被一些所謂的教條禁錮了,忘記了自己的開心和幸福,要永遠(yuǎn)擺在第一位。
小時候,每次外祖母帶著她見莊頭,見掌柜們,都會告訴小瑾初。
女人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眼界要寬,長大了不要因為男人的小恩小惠就迷失自己。
女人要懂得取舍,當(dāng)你覺得委屈的時候,這段感情即便是嫁了人它也是不健康的。
她把外祖母教給她的東西,都用在了對蔣南笙的執(zhí)念上。
直到最后想放棄,留下和離書離開蔣家的時候,還沒有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就回到了六年前。
她敢要,又敢放棄,都是外祖母這樣嬌寵出來的。
直到后來她做了母親,才算是真的明白母親還有外祖母對她的苦心。
...
只有和鄭家特別熟的人才知道,鄭家真正做主的是鄭劉氏這個太夫人。
鄭家偌大的家業(yè),也是她一手經(jīng)營起來的。
鄭劉氏和外孫女說了些體己話,又帶著她來到外院的菊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