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當家主婦要是凡事都想到在前面,將她能想到的隱患都盡量給避免了,不止是兒女的福氣。
顧二柱就服他媳婦這一點,老老實實的將自己這回要出門的話,可能會盈利幾許都一五一十地告之了劉氏。
原本按照他原先的想法,既然不分家“父母在,無私財。”,他就兩個兒子哪用得了又賣命賺家底。
反正不能給兩個兒子添鋪子田產,差不多過得去就行了,還不如安安穩穩的在私底下慢慢攢些銀兩。
積少成多何曾不是一種好法子,等老兒子也成親了,分家從老院搬出來了,誰能證明他還留了多少銀兩沒有上交。
事情也如他尋思的一樣照著走,即使比他想象得還早分家,分家的時候確實帶不走那些他個人添置的田產。
要說當時為了早點分家放棄不要,不心疼肯定假的,二十多畝良田,僅僅當八兩銀子一畝地也有二百兩銀子。
別的田產還能每年有出息,還有當初剩余銀子拿不到手的都不算,分一個家,他一個兒子就硬是虧了百兩銀子。
什么銀子那么好賺,還是他這個當老子的拼了命事先都已經約定好,且立了契約,只剩下能留給兩個兒子的田產。
也就兩個兒媳嫁妝多,懶得跟他們那些人在一個鍋里攪馬杓,哪天沒臉沒皮的連他兒媳便宜都要占。
只是千算萬算,還是錯算了兩個兒媳嫁妝不是一般多,尤其是三丫,這孩子就旺家旺得不得了。
講良心話,他是有算計著給老兒子找這么個媳婦,別的不說,有一手繡活,小兩口日子就差不了哪去。
壓根沒想到這孩子真人不露相,硬是兩手抓了,把六郎供出來,還攢了方圓百里都算得上的家底。
孩子都這么能干了,他當爹的哪好意思還沒年過四十就安享晚年了,怎么的也得幫孩子帶幾個人出來。
常青兩口子再如何效忠三丫,他們還有兒女,本身還是周家的世仆,關鍵時候還是隨了他們家顧姓的仆人好差使。
像顧大昌、顧大華和顧大力他們幾個第一批出來的管事,他們就絕對只聽命于他家六郎小兩口。
他們這些人感恩于他家六郎小兩口把他們從牙行齊齊整整的一家人救出來,就比如今來的一批人更為忠心。
此趟,他就想帶護衛隊跟鏢局走一趟遠門,事先也聯系上了當年那位贈銀的曹老爺,再有趙老三一路相伴,危險是不大的,但把護衛隊拉出去溜一溜肯定比守在本地能長見識,也更能見誰忠心可靠。
至于可能會盈利幾許嘛。
如今有三丫,他不差本錢了,沿途把貨出了,再采買,再出貨的輪換著,應該最少能賺個三千兩銀還是有的。
劉氏知道顧二柱要是照他指定的路線一路來回,賺個三千兩銀還是保守的說法,倒是有一點讓她不解的是?
“馬上秋收了,把家里頭的事情都交給三丫她爹了?要不要跟三丫她爹說清楚,不然鬧誤會就不好了。”
顧二柱笑而不語地看著媳婦,他也不說什么你到如今還看不出親家比鬼還精,他就不信他媳婦心里沒數。
再則,親家還是種地的老把式,又有莊頭可差使,交給他打理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會比他更內行,還更省錢。
而會不會鬧誤會,更是小瞧了他周長順,單單回頭護衛隊被他帶走一半人還有什么看不出來的。
顧寶丫瞅了瞅爹,看了看娘的,抿嘴而笑,“要不要跟二哥先說一聲呀,不然瞞他,回頭見爹不在家,他該和二嫂急眼了。”
顧二柱聞言好笑地伸手指點了點老閨女額頭,“把你個小人兒給操心的,孩子娘,你來教你閨女。”
劉氏搖頭而笑,“你二嫂知道就是你二哥知道,你二嫂